![]() |
|||
李利安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陕西省 西安市 |
毕业院校: | 西北大学 | 专 业: | 历史学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61-04 | 工作单位: |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
邮 箱: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博士 |
【人物简介】
李利安,1961年4月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宗教文化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入西北大学读书,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遴选为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宗教学特别是佛教历史与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佛教历史与思想的研究。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1、2007至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在促进西部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研究(07xzj001) 2、2008-2009年主持中央统战部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宗教在西部大开发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STZ[2008]02)。 3、2007年-2009年主持陕西省宗教志编写项目。 4、2006年10-2007.12: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在构建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06C008Z)。 5、2005年6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政府专项科研项目“陕西省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 6、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04JZD00030)中的一级子项目“观音信仰与中国社会”。 7、2005年2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重点项目“当前世界宗教的最新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STZ[2005]27)。 8、2004年2月至12月,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重点项目“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9、2003年1月2004年6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西方邪教比较研究”(02JK022)。 10、2003年5月2006年12月,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大藏经点校工程”(02@ZH002)(初期投资150万元)。2008年1月至今,作为编委之一主持其中的部分编审工作。 11、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主持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古都长安与中国文化史上的‘金刚经现象’”(99NW07)。 12、1998年12月至2000年7月,主持西北大学跨世纪人才资助项目“观音文化研究”。 13、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西佛教的历史遗存及其开发利用”。
【论文著作】
(一)论文 1. 《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神灵信仰——以石刻、造像为中心》(合著),《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2. 《〈金刚经〉“应无所住”释义》,《寒山寺佛学》第六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3. 《西部地区宗教的结构及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中国宗教》2010年第5期。 4. 《将西部地区和谐宗教研究引向深入》(合著),《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10年2月2日。 5. 《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东晋求法高僧法显与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1. 《法显对5世纪初北印度民间佛教信仰的考察》(合著),《东晋求法高僧法显与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2. 《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8月。 3. 《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6月。 4.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韩国佛教研究》(合著),《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 《宗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6. 《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1期。 7. 《<观音信仰民俗探源>序》,巴蜀书社2008年10月。 8. 《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禅露》2009年秋季号。 9. 《佛教死亡理论的建构——〈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评介》(合著),《五台山研究》2009年第1期。 10. 《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11. 《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陕西蓝皮书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 12. 《汉魏西晋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播》,《觉群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13. 、《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9年8月。 14. 《鸠摩罗什与真谛入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杨曾文先生七秩贺寿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15. 《当代佛寺文化资源的定位与开发》,《宗风》夏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16. 《略谈佛教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几个领域》,《人文学人——张岂之教授纪事》,西安出版社2008年1月。 17. 《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 18. 《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年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19.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与般若思想的合流》,《吴越佛教》第3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20. 《论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灵验信仰的考察》,《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 21.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十大积极作用》,《毗卢寺与近现代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22.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五大佛教元素》,《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19日。 23. 《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输入》(3.5万字)《寒山寺佛学》2008年刊。 24.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几个重要领域的佛教研究综述》(3.5万字,合著),《寒山寺佛学》2008年刊。 25. 《中国观音的基本体系》,《宝藏》2008年第1期。 26. 《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年12月5日。 27. 《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西方净土信仰的融和》,温金玉主编:《中国净土宗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 28. 《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释怡藏、温金玉主编:《潮音永辉——几年太虚大师示寂60周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29.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历史嬗变》(合著),《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3期 30. 《铃木大拙对西方禅佛教发展的影响》(合著),《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1. 《〈菩提达摩来华年代考〉质疑》,《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32. 《楚山绍奇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禅心映天成 显密照石经——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33. 《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34. 《唐玄宗〈通微道诀〉的人生和谐之道》,《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35. 《当前世界宗教的基本动向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 36. 《试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晋阳学刊》2007年第6期。 37. 《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中国宗教》2007年第5期。 38.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法音》2007年第4期。 39. 《当前世界宗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甘肃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40. 《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第1期。 41.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观世音菩萨与现代社会: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台湾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42. 《关于人文西安建设的几点建议》,《西安民讯》2007年第2期。 43. 《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志之區別》,《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44. 《论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45.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46. 《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合著),《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47. 《普贤十大行愿的基本结构及其现代意义》,《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48. 《论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49. 《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和途径》,《中国宗教》2006年第11期。 50. 《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51. 《楚山绍奇禅师念佛禅的基本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2.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述析》,《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3-2004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 53. 《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54.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5. 《胡适宗教研究方法关键词的解读》(合著),《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6.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57.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宗教》2005年第6期; 58. 《宗教信仰对消费行为的十大影响》,《中国宗教》2005年第11期; 59. 《佛教的和谐理念》,《中国民族报》2005年5月31日宗教版; 60. 《佛教修道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中国民族报》2005年6月3日宗教版; 61. 《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中国民族报》2005年6月7日宗教版; 62. 《中西方邪教的宗教性及其基本特征》,《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卡》2005年第4期第64-65页摘录); 63. 《邪教的多维透析——兼论中西方邪教之区别》,《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4期; 64. 《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佛学研究》2005年刊; 65. 《白话〈通微道诀碑〉》,《三秦道教》2005年第3期; 66. 《从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同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67. 《中国最早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敦煌寺考》,《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8.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理论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69. 《当代亚太地区宗教的全面展示》,《中国禅学》第三卷,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70. 《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 71. 《从中国民间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72. 《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73.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太兴山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74. 《古代印度的观音灵验信仰》,《西域记风尘》,台湾经典杂志出版,2003年8月。 75. 《如何准确定义宗教——兼与李申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76.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中国禅学》,中华书局2002年6月。 77. 《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快实际应用研究》,《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4期。 78. 《南亚研究领域的一部开拓创新之作》,《南亚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79. 《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80. 《从当代宗教的基本形态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特性》,《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81. 《有关阿育王的汉文资料概论》,《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3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12月。 82. 《鸠摩罗什与真谛入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中国佛学》第3卷第1期(2000年4月),又选入《中国古代史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83. 《依据汉文资料对阿育王即位前几件重大史实的考证》,《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 84. 《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85. 《观音文化研究回顾》,《中国佛学》第2卷第1期(1999年4月)。 86. 《中国观音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法研究》1999年创刊号。 87. 《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探讨》,《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第2集,(《中国西北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 88.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玄奘研究文集》(第2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9. 《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第1卷第1期(1998年10月)。 90. 明末清初中国汉传佛教各宗派的基本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91. 《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宗教哲学》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 92. 《寻访敦煌寺》,台湾《南海杂志》总第182期(1998年7月)。 93. 《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杂志》第176期(1998年1月)。 94. 《〈法华经〉与古代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8年。 95. 《从康寄遥西安弘法看佛教前途之开展》,《佛学研究论文集》佛光出版社1998年4月。 96. 《应当重视对陕西佛教历史遗存的调查研究》,《三秦论坛》1998年第2期。 97. 《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98. 《陕西现存最古的寺院——敦煌寺》,《陕西民族宗教》1998年第3期。 99. 《关于开展当代居士佛教与僧尼佛教研究的一些思考》,《大道》(中国宗教学会会刊)1998年第6期。 100. 《试论观音所证的法门》,台湾《普门》1997年第7期。 101. 《观音法门略释》,《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2. 《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103.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第3卷第1期(1997年1月) 104. 《宗教信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陕西民族宗教》1997年第3期。 105. 《〈金刚经〉双谴否定法浅析》,《华夏文化》1997年第2期。 106. 《〈金刚经〉与清净心的培养》,《禅露》1997年第2期。 107.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108. 《〈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109. 《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110. 《〈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玄奘研究文集》(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111. 《康寄遥居士在近代陕西佛教复兴中的作用》,《三秦文史》1994年第7期。 112. 《观音文化的宗教意义》,载《观音菩萨传》附录,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113. 《观音菩萨的身世、显化与灵感问题浅析》,载《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94年6月。 114. 《金刚经的传承与文本》,《宗教研究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115. 《康寄遥居士与佛化社》,《法音》(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93年第2期。 116. 《试论金刚经的地位、流传和影响》,《南亚研究》1989年第2期。 (二)著作: 1、《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2、《真谛大师传》,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 3、《世亲大师传》,佛光文教基金会出版社1998年5月。 4、《世界十大皇帝》(合著),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白话法华经》,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6、《白话金刚经》,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7、《十大高僧》(合著),三秦出版社1997年5月。 8、《金刚经般若思想初探》,台湾佛光文教基金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9、《慈悲喜舍——佛教菩萨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5月。 10、副主编《南亚中东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11、《佛》(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12、《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3、《当代世界文化名人辞典》宗教类辞条40个,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8月。 14、《三秦历史文化辞典》佛教类95个辞条,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15、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词条2万字(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6、副主编《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撰写其中的二、四、七章共8万字)。 17、《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40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 18、《法门寺》(20万字),(与韩金科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9、主编《论藏丛书》,已经出版《弥勒五论》、《菩提道次第略论》、《指月录》(5卷本)、《瑜伽师地论》(4卷本)、《新华严经合论》(4卷本)、《宗镜录》(4卷本)、《天台八部》(4卷本)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005年11月、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