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耀国 |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河南省 信阳市 |
| 毕业院校: | 长安大学 | 专 业: | |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 |
| 邮 箱: | www.wuygal@nwpu.edu.cn | 联系电话: | |
| 学 历: | 博士 | ||
【人物简介】
吴耀国,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等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1991年和1994年在长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2007年5月晋升为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化学、含能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芳香化合物的厌氧降解及其强化、含TNT废水的催化臭氧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创新,先后主持与参加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在内的项目十余项。2002被确定为西北工业大学“英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对象,2003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5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方向】
①水的持久性污染污染环境化学与生物控制技术。 ②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沉积物的修复基础与技术。 ③ 污水处理的Fenton反应及催化臭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主持及参加完成的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等十余项,代表性的如下: [1] 反硝化条件下河岸渗滤过程中苯系物的转化与强化措施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2127)。 [2] 反硝化条件下表面活性剂与硝酸盐强化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地下水的协同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164)。 [3]渭河沿岸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预治的基础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J-ZT08)。 [4]降解条件下的水溶性有机物对重金属迁移性影响的络合作用机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NCET-07-0694)。 [5] 矿集区土壤污染环境累积效应的形成机制及预警基础的实验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国土资源)科技专项(20111020-5)。
【论文著作】
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Geology》及《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为SCI、EI收录近40篇,代表性的有: [1] Degradation of Aniline in Weihe Riverbed Sediments under Denitrification Condi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oxiciolgy Part A, 2007,42(4):413~419. [2] Effect of nitrite on benzene degradation linked to denitrification in riverbed sediments,Researc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07,11(3):13~17. [3] Aniline Biodegradation in Riverbed Sediments with concent of Organic Carbon under Denitrification Conditions. Researc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12(1):51~57. [4] Effects of ethanol on benzene biodegradation under denitrification condition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2(2): 145—152. [5]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isk and primary empirical research on heavy metals in polluted soil over Xiaoqinling gold mining region,Shaanxi,China.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0, 20(4): 68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