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春旭
海春旭
性      别: 职      称: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籍      贯: 现 居 地: 辽宁省锦州市
毕业院校: 专      业: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出生年月: 1955年6月 工作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邮       箱: 联系电话:
学       历: 其他

【人物简介】

  海春旭 男,1955年6月生,辽宁省锦州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卫勤,统计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医学博士。1977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先后攻读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专业特长为卫生学、自由基医学与药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首先或较早报告的代表学术水平的主要成果为:高硒与自由基损伤;高原缺氧再给氧与自由基损伤机理及预防;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模型在筛选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上的应用。研制成功了高效复合自由基清除剂——中药“安体欣”,具有治疗月经不调和清除面部黄褐斑等色毒沉着作用。提出了“抗氧化剂复合链”假说,用于更有效的防治自由基相关疾病和抗衰老研究。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反化学恐怖及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研究。

【研究成果】

  主要贡献:获军队 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首届青年优秀论文奖1项;先后共有1 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优秀论文奖;92年获单位“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和“八五科 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7项;

【科研项目】

提出了“抗氧化剂复合链”理论,研制发明的新药安体欣(调经祛斑胶囊)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ZL95113742.5)和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20040078),填补了国家祛斑新药的空白,通过该药的成果转化,已为社会创造了超过2亿元的经济效益。在防化医学研究领域,发现了“光气中毒酸烧伤”机制,据此攻克了困扰该领域近百年的光气中毒机制的难题,是目前我国、我军窒息性毒剂特别是化学战剂光气研究的领军人物和首席专家。海春旭教授研制的多功能主动送风式三防面具,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论文著作】

  主要专著1部,参加译著2部;在国内外 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96年荣立三等功1次;90年被单位树为老、中、青 科学家三人典型代表之一——“青年科技典型”代表。

与TA有关的专家
姓名:
工作职务: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毕业学院:
姓名:
工作职务:
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研究
毕业学院:
姓名:
工作职务:
讲师
研究方向:
近年来,围绕机器人仿生结构与运动控制理论与方法,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仿生行走机器人技术 仿生行走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无人地面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关注的学术前沿。该项研究工作通过仿动物中枢神经和多肌驱动系统,建立分层的CPG协同控制方法,解决多执行器在自由度冗余下的力/位耦合控制问题并应用于双足、四足等足式行走机器人;采用仿偶蹄张拉机构与调控方法提高机械足的抓地附着性能;采用仿骨再造过程的结构拓扑方法提高机械腿的高强度、轻量化设计。 (2)体内介入软体机器人技术 软体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新兴前沿方向。体内介入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该项工作通过分析研究水蛭吸盘的肌肉空间分布特征和吸附机理,建立模仿水蛭后吸盘质构特性和运动特征的仿生吸盘,实现在胃壁上无创主动吸附固定;研究钯、铂、金等电极材料的IPMC制备工艺,开展硅胶包覆IPMC的仿生吸盘动作和吸附力测试,并进行动物胃壁的湿吸附测试。 (3)工业机器人自动装配技术 该研究工作面向移动式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全向移动底盘、复合式移动底盘、双臂手协同等技术在航空航天大型特种制造装备、抢险救援装备中的应用。
毕业学院:
姓名:
工作职务:
研究方向:
西方文学及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毕业学院: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