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富平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籍 贯: | 陕西省 宝鸡市 | 现 居 地: | |
毕业院校: | 陕西师范大学 | 专 业: | 学校教育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64-04 | 工作单位: |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
邮 箱: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本科 |
【人物简介】
王富平,男,生于1964年4月,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育学硕士、教授。现任宝鸡文理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学院重点学科《教育学》学科和“教师教育课程群”教学团队带头人,宝鸡文理学院“优秀拔尖人才”“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
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地方院校发展和教学理论研究。
【研究成果】
1.《非中心城市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2009年。 2.地市政府在普通高校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集体),2007年。 3.《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系列研究》,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 4.《素质教学评价引论》(专著)、《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范式的转换》、《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宝鸡市第八、九、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三、三等奖,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2005、2009、2011年。 5.《多维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系列研究》,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
【科研项目】
1.《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整合改革实践研究》(JG0106),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01年。 2.《教学论》重点建设课程,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01年。 3.《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模式及实践研究》(0204029),主要参与人,陕西省教育厅,2003年。 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05年。 5.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育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陕西省教育厅, 2008年。 6.《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考试改革研究》(JG0806),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09年。 7. 学院首批院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课程群教学团队》,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09年。 8.《基于教师招考制度下的陕西地方一般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G11003),主持人,宝鸡文理学院,2011年。
【论文著作】
著作(教材) 1.《人文素质教育视点?创造思维》(下册?下篇)(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素质教学评价引论》,西安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版。 3.《教育学》(陕西省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合作),2004年7月版。 4.《教育学教程》(第二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版。 5.《教育学》(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论文 1.《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外国教育动态》(现为《比较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 2.《教学过程本质再探》,《宝鸡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 3.《浅析教育功能的相关性》,《宝鸡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4.《张载教育思想评介》,《宝鸡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选编于《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22页)。 5.《现代家庭教育质量评估》,《现代家庭教育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313页。 6.《探索家庭教育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宝鸡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7.《教育研究成果分类问题的新探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6期第85页学术卡片摘录)。 8.《教育研究成果质量评估标准的新探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9.《教育研究成果的模糊综合评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10.《教育研究成果分类问题的探讨》,《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10期。 11.《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若干问题的探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2.《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3.《论教师的创造素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4.《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第二作者),《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5.《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教育素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998年第1期。 16.《教学评价的模糊性与教学决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1998年第1期。 17.《学习素质若干问题的探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8.《教育热点问题再探》,《西部论坛》,2000年第2期。 19.《学生创新学习行为的评价》(第一作者),《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传统价值取向对创新学习的负面影响》,《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21.《教师的创造素养初探》,《牡丹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2.《文科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23.《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4.《教学论研究的人文化取向》,《教育研究》,2002年增刊。 25.《课堂教学中的违法现象透析》,《政法学刊》,2002年第6期。 26.《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观的基本要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7.《人文化:当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取向》,《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8.《教育功能的相关性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29.《非中心城市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30.《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低效性探析》,《辽宁教育科研》,2003年第9期。 31.《校本评价:我国高校教育评价的新取向》,《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9期。 32.《试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3.《新课程评价中的生本化取向》,《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期;《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年第6期。 34.《浅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时代特征》,《教育探索》,2005年第7期。 35.《基于教育行动研究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继续教育》,2005年第9期。 36.《重构高等教育范式是走向高教强省的重要取向》,《煤炭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37.《陕西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8.《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范式的转换》,《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39.《地市高校系级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构建的认识与实践》,《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0.《试论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学理论》,2009年第16期。 4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制度的重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2期。 42.《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43.《试论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44.《发展性:地方院校考试改革的基本取向》,《教书育人》2010年第3期。 45.《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第二作者),《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46.《体验缺失: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内在障碍》,《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13期;《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第4期。 47.《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48.《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教育评论》,2010年第4期。 49.《陕西地市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0.《地方高校院系教学改革自主权问题探讨》,《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