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西安科技大学 (小211工程)
|
学校主页:
|
http://www.xust.edu.cn/
|
外文名:
|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办学类型:
|
大学
|
简称:
|
西安科大(XUST)
|
所属地区:
|
陕西省西安市
|
院校隶属:
|
陕西省教育厅
|
校训:
|
立志图存 自强不息
|
院校类型:
|
工科
|
校址:
|
西安市雁塔路58号
|
创办时间:
|
1895年
|
硕士点:
|
73个
|
现任校长:
|
博士点:
|
23个
|
|
知名校友:
|
杨长恒,鲍义志,王悦汉,林书成
|
目标定位:
|
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底蕴厚重、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坐落在世界四大历史文明古城之一的古都西安,领略秦汉雄风,弘扬盛唐文明,雁塔校区与举世闻名的大雁塔毗邻,周围高校众多,临潼校区与驰名中外的华清池、兵马俑为伴,文化氛围厚重。学校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荣膺“优秀”等级,是陕西省“文明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系(该系由天津大学矿冶系和中国矿业大学矿冶系合并组成),1957年国家高教部决定该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1958年陕西省人委、高教局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采矿、地质两系师资及设备物资调出组建西安矿业学院,原中科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我校划转陕西省,1999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师资力量】
据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18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由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全日制在校博、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生2万余人。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MBA培养中心和52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科研成果】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了有利于学科创新、科研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承担并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余项。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凭借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了科技孵化基地,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K型复合胶体灭火材料及设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配电过程自动化”等产品投入了批量生产,许多研究成果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始终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内稳”“外引”并举,不断完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用人机制;十分强调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大力推动学科专业学术团队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稳定与潜能发挥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夯实事业留人的基础;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加强。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780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8项;科研经费总额7.13亿元;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1项;获准专利187项。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17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是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19门、教学团队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授予权。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是陕西省第二批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之一,成绩优秀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可自主选择专业。已初步形成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
【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最早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院校之一,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1+2+1”中美双学位项目、“4+1”中英研究生项目、外国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等多种合作项目。
【学术专家】
【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