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完成今年南海最后一潜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朱英      发布时间:2017-05-11     浏览次数:
5月10日,“蛙人”系缆,“蛟龙”号完成下潜准备回到船上甲板。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5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入水,进行今年南海最后一潜。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5月10日,“蛙人”系缆,“蛟龙”号完成下潜准备回到船上甲板。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5月10日,“蛙人”系缆,“蛟龙”号完成下潜准备回到“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上。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5月10日,科学家鹿博、主驾驶员齐海滨(中)和副驾驶员陈云赛(右)下潜归来。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蛟龙”号最后一潜带回的长在石头上的珊瑚及其共生的蛇尾(5月10日摄)。

5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蛟龙”号最后一潜带回的生物样品海百合(5月10日摄)。

5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迎来两位实习潜航员担任主、副驾驶下潜作业,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在南海的最后一潜。

本潜次作业任务以近底测线观察为重点,补充调查为目的,对浦元海山的多金属结核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寻,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积物、结核和生物样品。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