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秦创原·实现新突破 | 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双提升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49期)

发布时间:2022-11-08     浏览次数:
建设秦创原·实现新突破 | 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双提升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49期)

近年来,我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全周期培育,持续抓好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推动研发组织规上企业全覆盖,取得了初步成效。9月底,省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概览》,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553.67亿元、同比增长9.41%,投入强度5.18%(高于全国2.74个百分点,全国2.44%),同比增长0.13个百分点,居副省级城市第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实现“双提升”。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城市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从经费投入看,近五年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速11.35%。2021年,我市研发投入553.67亿元,和广州、杭州、成都、武汉、南京同处第二梯队,其中广州领先优势明显,达到881.72亿元,其余五市在500—700亿元,整体处于同一水平,最大相差113.33亿元。深圳研发投入1682.1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遥遥领先,稳居第一梯队。

从投入强度看,近几年全市投入强度在5.1%上下波动,稳定保持领先优势,2021年达到5.18%,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深圳,明显高于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一方面,与我市GDP体量相对较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创新的关注和参与度。(详情见图1)

图1.jpg

图1:全国副省级城市R&D经费及投入强度(2021年)

从创新阶段看,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西安创新能力指数71.83,评价排名第7,西部城市第1,总体上看,我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市场主体持续强化,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通过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大抓创新创业“优生态”等,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全市研发投入结构由创新策源向企业主导转变,科研机构、企业投入占比由“此强彼弱”到“并驾齐驱”,再到“实现超越”(高校占比相对平稳,约10%左右)。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全市研发投入占比,科研机构从49.9%下降至42.3%,企业从39.8%上升至45.69%,2021年企业实现对科研机构反超,成为全市研发投入第一主体,创历年新高。(详情见表1)

图2.jpg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强度,在企业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科技活动投入方面具有代表性。据统计,2018年至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由122.08亿元增加至191.63亿元,占全市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比重由71.9%上升至75.8%;研发投入强度由1.47%上升至1.92%,高出全省(1.03%)、全国(1.33%)0.89、0.59个百分点,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均创历年新高。(详情见表2、图2)

图3.jpg

图4.jpg

图2:西安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2018—2021)

对比2021年副省级城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我市处于前列,紧随杭州(1.96%),高于武汉(1.81%)、宁波(1.74%)、广州(1.51%)、成都(1.14%)等城市。

研发结构持续优化,体现资源禀赋的创新路径更加明晰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是研发投入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发投入占比全国均值为10%、13%、76%,企业是绝对主力。但具体分析各大中城市情况,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企业主导型。如深圳、宁波、厦门等城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80%甚至是90%以上,高于企业研发全国平均水平(76%),这类城市的共同点是高校、院所数量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数量较多,研发经费投入贡献主要来源于企业。

另一种是科研机构、企业并进型。如北京、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相近,大致在45%左右。这类城市的共同点是高校、大院大所资源丰富,承担大量国家科研任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较为稳定,占比保持在40—50%之间,明显高于科研机构研发全国平均水平(13%)。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安、北京,两个城市研发投入占比极其类似(详情见图3,内环代表西安,外环代表北京),企业约为46%、43%,科研机构约为42%、44%,高校约为12%、11%,究其原因,西安、北京科教资源结构、大院大所数量及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由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城市的综合布局、科教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现状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特征,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改变。由此说明,目前全市研发投入结构整体上与城市资源禀赋相配套,具有一定合理性。

图5.jpg

图3:2021年西安与北京研发投入结构对比(内环代表西安、外环代表北京)

对比科教资源禀赋相近的南京、成都,我市研发投入总量相差不超过80亿元,总体属同一量级,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还有明显差距(西安45.69%、南京约60%、成都约50%),这其中有城市体量的差异,也和我市企业总量较少、龙头和骨干企业规模较小有关。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例,2021年西安1656家、南京3281家、成都3754家,我市只有南京、成都的一半左右,造成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的差距。

应该说,我们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需充分考虑到城市科教资源、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追求科技创新“齐步走”、研发投入结构“千篇一律”,保持现有优势,缩小差距短板,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综上分析,我市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增加、投入强度提升,既有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也与国家关于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密不可分,其中2019年出台的《西安市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励补助办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驻市企业虽然整体体量较小,但在政策红利带动和各级精准服务下,愿意拿出更多经费用于研发投入,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表现较为突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已初步形成良性向好趋势。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高标准抓好秦创原建设为统领,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融入到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实践中去,兑现企业研发奖补,推动企业实现倍增,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硬科技企业之星、上市企业成长壮大、加快发展,促进全市秦创原建设强“势”增“能”,当好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梯队。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