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的“福建模式”——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评述

来源:人民网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应运而生。服务型政府的新定位一年一度的“6·18”,之所以在规模、主办方、与会的院士、专家、科研机构、企业、对接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更受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为科研技术的快速转化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舞台,而在这一舞台的搭建和运作中,从成果、项目、企业技术难题的征集、筛选,到会务的组织;三天盛会,常年对接。
可调节室内温度的新式玻璃窗;不用干电池的环保遥控器;可折叠的软体沼气池;一次充电能开100多公里的绿色电动汽车;里外温差20℃的神奇墙壁;竹子做的防紫外线衣服、会呼吸的房子、……6月18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成为了各种奇思妙想、创意生活的展示场。50多名“两院”院士和20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的企业家、投资者齐聚一堂,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集结和组合。 从2003年第一届项目成果交易会开始,每年的“6·18”已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科技创新、项目生成的重要载体,成为两岸合作、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每年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个高校科研院所携带数千个项目前来参展,数千个福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蜂拥而至,希望找到急需的技术和项目。在已经举办九届的6·18”盛会中,福建省已累计对接各类科技项目17000多项,带动投资4300多亿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转移“福建模式”。 破解技术转移难题 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诞生的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达2万余项、专利5000多项,但最终转化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大量的科研成果静静地躺在实验室或研究者的抽屉里,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3年,福建省因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孕育的机遇,提出实施项目带动,旨在引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项目,集聚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产业调整与升级。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应运而生。 利用煤炭燃烧过后剩下的粉煤灰来制造纤维纸浆,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陈建定教授研制的新成果。2004年榕兴公司董事长许俊波在第二届“6·18”上看上这一技术时,这一成果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者和投资者都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因素。此后数年,双方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绝地求生,投入数亿资金,终于使“利用粉煤灰造纸浆和超细纤维”技术从研究室走向车间。许俊波说,在普通造纸过程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粉煤灰纤维纸浆,就可以生产出不同质感的纸张,最高可以节省一半的木浆,既可减少森林砍伐,减少粉煤灰污染。 从坚硬的翠竹中提取棉絮般柔软的竹纤维,并制成纺织面料做成衣服——3年前,当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带着这一大胆构想走进“6·18”时,只是个梦想。在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对接《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研发与产业化》3年后的今天,宏远集团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类似的传奇故事,在每一届的“6·18”盛会上,都在不断地续写和上演着。借助“6·18” 搭建的沟通平台,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走上了生产的第一线,转变成推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打造海西创新经济的新引擎 对接一个项目,提升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 今年4月20日,一项名为“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的项目成果,通过了由6位“两院”院士及3位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小组的鉴定。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即制鞋业必不可少的鞋胶。长期以来,我国95%以上鞋厂使用的胶粘剂都含有“苯”,导致工人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和职业病发病率高居不下。福建是制鞋大省,年产各类鞋20亿双,直接从业人员达70万人,消除含苯鞋胶对工人健康的伤害和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福建鞋业不得不直面的沉重课题。 在2006年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中科华宇(福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接了由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洪茂椿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无苯水性聚氨酯胶粘剂。2011后4月,年产万吨水溶性聚氨酯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可实现产值3亿元,创税1200万元;二期10万吨项目正在扩建,投产后可实现产值30亿元,创税1.2亿元。 如今,走进莆田市众多鞋企的生产车间,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刺鼻的胶水味。公司负责人说,他们使用的鞋胶全部都是中科华宇出产的无苯水性聚氨酯鞋用胶,各项性能指标完全可以媲美国外同类型产品。 “6·18”大幅度地提升了福建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长乐市的纺织业、晋江的鞋服产业、福安的电机、沿海的水产养殖业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通过“6·18”平台获得了技术优势,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产业态势。 服务型政府的新定位 一年一度的“6·18”,之所以在规模、主办方、与会的院士、专家、科研机构、企业、对接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更受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为科研技术的快速转化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舞台,而在这一舞台的搭建和运作中,从成果、项目、企业技术难题的征集、筛选,到会务的组织;从项目成果的对接到落地转化的跟踪落实;从沟通国家科研机构与地方的联建共建,到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实施,无不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服务的身影。 三天盛会,常年对接。这已成为福建各级政府和部门服务“6·18”的重要理念。 在2009年第七届“6·18”上,三明市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校地科技合作,当年,全国首家林业产业“院士工作站”在三明成立。2010年“6·18”,双方又启动了“北林大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2010年1月18日,中国高科技术转移中心漳州中心揭牌;同年,中科院与福建省、福州市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 福建省发改委常年对“6·18”对接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并设立了6·18示范项目扶持资金,至今已下发2亿多元。 福建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公务员局、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省侨办、省妇联……等等,同心协力,为搭建更加富有成效的“6·18”平台发挥各自优势。福建省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型新定位得到日益彰显。 (发布:王尧)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