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深圳,一个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在崛起。华大基因开展动植物基因测序及研究,为生物育种提供基因“材料”,与邓兴旺、黎志康等创新团队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有机结合,促进传统的经验育种向分子设计精确育种的战略性、跨越性转变,是世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异地生物育种基地与推广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推进生物育种创新成果产业化。培养国际化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各大项目平稳运行。
深圳,一个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在崛起。
2010年12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准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以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部、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主管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的深圳市农业和渔业局局长何永志。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基地与总部集聚区
记者: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何永志:我们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综合考虑深圳实际,根据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重点发展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业品种在内的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园区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华大基因开展动植物基因测序及研究,为生物育种提供基因“材料”,与邓兴旺、黎志康等创新团队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有机结合,促进传统的经验育种向分子设计精确育种的战略性、跨越性转变,是世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在抗虫棉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芭田生态工程公司、诺普信公司等企业将园区生物育种技术与土壤肥料、生物农药等相关领域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示范与推广。
我们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首批入园企业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产业化示范成果。2010年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邓兴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诱变育种手段,在深圳研制出非转基因的、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优良水稻新品种,可能引起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研发的新一代高产优质超级杂交水稻,已在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等10多个省份累计推广超过1000万亩,试验亩产超过900公斤,大田亩产达到720公斤。华大基因创新团队启动了基于基因组学的分子育种,并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14篇论文。创世纪转基因抗虫棉创新团队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全国主产棉区已累计推广种植3.6亿亩,以每亩增收节支200元计,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720亿元。
与此同时,我们还着力深化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合作发展新格局。目前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已培育和引进首批九个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在工作进展上,我们着力强化政策扶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扶持措施》,着力为促进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采取“院市共建”模式推进园区建设,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携手共建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
形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基地与总部集聚区
记者: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的布局和发展重点是什么?
何永志: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依托深圳市现有4.15万亩基本农田及周边农业用地,采取“一区多园”的形式,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基地与总部集聚区。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基础和生物育种产业现状,空间上将在深圳市内建设核心区和示范区,在深圳市外设立辐射区。
记者:怎样定位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
何永志:核心区总面积6000亩,是园区创新、研发、科技、服务和管理的高度聚合区域,通过构建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平台,组建国际顶尖生物育种专业人才智库,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通过技术链、信息链、产业经营链和宏观管理链等动态链条及科技、品牌和服务对接的耦合机制,促使园区在结构、功能方面更趋合理和完善,使核心区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增长极和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若干创新科技园,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示范区总面积35540亩,主要开展重点技术和项目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利用现有科研机构与生物育种企业,基于核心区的生物育种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与示范推广。通过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和专业化布局,实现科技与生产及市场的有效对接。
辐射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河南、新疆等省市和老挝、哈萨克等周边国家。在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异地生物育种基地与推广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推进生物育种创新成果产业化。
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研发平台与创新示范体系
记者: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首期重点建设项目有哪些?
何永志: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在核心区和示范区首期建设以下七个重点项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项目。建立国际一流的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和表型鉴定平台;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展基于基因组学的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培养国际化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加强农业生物育种科技交流与合作;增强农业生物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
2.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园项目。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引进和消化作物新品种培育的核心技术,把这些核心技术在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作物新品种培育中进行转化和应用,打造智能不育作物新品种繁殖基地和市场化运作平台。
3.转基因育种科技园项目。建立功能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体系、规模化植物遗传转化平台、转基因农作物规模化筛选鉴定体系、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体系、以分子检测手段为基础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以及转基因作物育种体系。
4.生物能源科技园项目。主要开展以能源植物、速生树种的种质创新与良种培育为核心的高科技生物育种研发。
5.航天育种科技园项目。重点运用太空育种和转基因等农业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生物育种研发基地。
6.超级杂交稻育种基地项目。研究转基因水稻的核心技术,培育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7.生物育种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项目。为生物育种企业开展功能基因繁育、鉴定筛选、环境释放安全性、田间适应性和稳定性观察等中间试验环节提供专业配套试验服务,以实现资源、信息、成果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社会公共资源浪费,凝聚产业集群效应,加快深圳生物育种产业整体发展进程。
记者:目前的工作进度安排如何?
何永志: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配套产业开发等环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第一期(2009~2013年)。
基本完成核心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园建设;基本完成园区核心区及部分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航天育种科技园、超级杂交稻育种基地项目、兴旺种业总部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设计育种、杂交育种、航天育种和生物育种基因测序四大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园区引进的科研团队与龙头企业,在辐射区扩大转基因棉花与超级稻的种植面积。
第二期(2014~2020年)。
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研发平台与创新示范体系。完成园区示范区产业化基地建设,产业配套体系初步建成;各大项目平稳运行。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国生态适宜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
一、华大基因研究院
1.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华大基因研究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和信息分析中心,开创的新一代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为未来农业育种指明了方向,在对重要农作物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优良性状基因的精确导入和高效整合,快速培育出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超级新品种。目前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在研究的谷子分子育种项目充分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谷子分子育种的成功揭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可拓展性,对提升我国农业育种水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迷你宠物侏儒猪技术新突破
采用转基因结合手工克隆的技术,使得小型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微型化,以满足其作为宠物猪的需求。通过选用大白猪(又称“约克夏猪”)成纤维细胞作为转基因的靶细胞,以验证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迷你大白猪。得到的侏儒猪在出生后3个月体重11kg,仅为同日龄非转基因对照猪体重的30%,证明转基因技术完全能够干扰猪的个体生长发育。目前正在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改造我国特有的小型猪,如巴马香猪、五指山小猪等,以实现小型猪的进一步微型化,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宠物猪。
二、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
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由邓兴旺博士担任院长,该团队已于2011年6月正式成为广东省第二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取得了多个重要技术突破。
1.通过化学诱变和突变体筛选手段,创制出非转基因的、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抗除草剂作物的使用将有效阻止除草剂对作物的损害,简化杂草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2.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水稻高通量分子标记检测平台。该平台已鉴定出50多万个分子标记,将极大推进水稻分子辅助育种,在短时间内批量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3.建立了多种作物规模化基因转化平台。规模化基因转化是生物技术产业化链条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连接上游研究成果和下游新种质资源创制。通过多种转基因技术建立了多种作物的遗传转化体系,每年获得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转基因植株12万株以上,保证转基因作物生产顺利进行。
4.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凯育6号”和水稻新品种“凯育粳8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已经开始生产销售。
5.已申请40项专利,12项获得授权,其中3项正在进行技术转让;正在申请专利15项。
三、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创世纪公司科研先后立项3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市20多个科研项目,涉及转基因棉花研究以及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型抗棉铃虫转基因棉花研究”两个项目获得国家转基因专项重点课题资助。
1.新型抗棉铃虫转基因棉花研究。利用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的BIR1杀虫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两个转基因抗虫棉新转化事件A2-6和A26-5,已经进入品种选育阶段。自主研发的BIR2及BIR2-1杀虫基因在模式植物烟草中完成了功能鉴定,证明高抗棉铃虫。
2.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研究。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科研成果CBHR3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棉花,获得了217株T0转基因棉花植株,经0.2%除草剂筛选,获得94株完全没有药害症状的抗性转基因棉花植株。
3.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研究。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的CBIF1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到品种选育阶段。
4.BDT1耐旱转基因棉花的研究。目前,已将该耐旱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棉花,获得168株T0代转基因棉花。
5.BDT2等棉花耐旱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6.棉花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棉种产业化中的应用。
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该研究所培育的杂交稻新品种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稻瘟病,深受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在1000万亩以上。
1.在广东省鉴定不育系6个,申请专利2项,申请品种权13项。
2.“杂交水稻安全高效种子生产技术”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3.“深优”系列13个杂交稻新品种经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审定,在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深受欢迎。其中,深两优5814经农业部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870.5公斤,其大米当选为“浙江省十大品牌大米”。
4.“三合一”的新型超级杂交水稻具有高效营养、抗虫、超高产的优点,深两优科丰6号L抗虫且赖氨酸含量高,经专家现场验收测产干谷亩产713.4公斤。深两优5814每年推广面积80万亩以上。
该所研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安全高效种子生产技术”已被多家种子公司采用,所生产的种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按全国统计数字,约增产25亿公斤以上,以每公斤1.6元计算,增收40亿元以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没有按此技术操作的公司,在江苏出现了严重的种子质量问题,而应用该项技术的公司生产的种子没有出现因用不育系育性反复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五、深圳市农科集团有限公司
1.航天育种成果
航选1号、航选2号醉蝶花2010年获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这两个品种均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引进、经太空诱变后得到,耐热性较好,抗病性较强,适宜广东省各地春植和粤北以外地区秋植。
太空螺旋藻2011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太空钝顶螺旋藻和太空极大螺旋藻两个品系,皆具有良好稳定性,大规模室外养殖生产率达10g/d·m2以上,生产率分别提高22.36%和27.12%,蛋白质含量70%以上,蛋白质氨基酸评分为0.90。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
2.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抗旱耐盐百脉根新品种培育项目已获省科技厅立项,集团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合作,从相关植物材料中克隆得到2个抗旱耐盐转录因子新基因,现已完成载体构建工作。
禽流感病毒植物基因工程口服疫苗项目的理论研究阶段已经完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现已进入后期动物试验及安全性评价阶段。初步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牧草可明显提高动物体内产生禽流感抗体的几率。
六、深圳市华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华农生物公司的鱼藤酮生物农药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集成项目先后两次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的主要科技成果为无公害新型生物农药,其有效杀虫成分来自于天然植物非洲山毛豆。这种新型生物农药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施用后在作物上的残留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不会产生残毒和二次中毒。是一种高效、广谱的生物农药,对800多种害虫有优秀的杀灭效果,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最佳农药,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冲破“绿色壁垒”的上佳选择。
生物杀虫剂“欧美德”获农业部农药正式登记证书,并在东南亚市场受到追捧,广泛用于蔬菜、果树、水稻、茶叶、烟草、棉花等作物上的害虫防治,并以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效控制森林、草地、卫生害虫及家畜寄生虫等。
“欧美德”具有胃毒、触杀、拒食、抑杀四大作用机制,不易产生抗药性,是综合防治的理想杀虫剂;且药效持久,使用次数少,减少劳动力投入,实际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节支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七、普罗米绿色能源(深圳)有限公司
普罗米公司自2010年选育出“嘉能1号”小桐子,其两年生平均单株产果量是常规野生对照小桐子的259.4%。根据该单株产量计算,2010年干种子亩产量约为 145.64公斤。按干种子出油率37%计算,2010年亩产油量为53.89公斤。到2012年盛果期时,每公顷产油量约为2952.90公斤。根据目前0#柴油0.83kg/L的密度和7.51元/升的价格,每公顷净收入至少约2.7万元。目前公司已经开展小桐子的转基因工作,有望进一步提高小桐子产量。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不仅能增强我国石油安全,还利于改善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小桐子生物柴油燃烧成分基本没有空气污染,小桐子达到盛果期之后,高产稳产,且小桐子适应性比较强,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好树种。
八、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芭田公司构建了肥料行业内最强大的生物技术创新平台,设有“深圳市生态肥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国同行业第一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先后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形成3项专利技术,其中微生物应用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厚壁芽孢联合发酵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最先进的技术。
芭田公司研发的螯合剂经济效益突出,其微量元素的活性比常规微量元素提高十倍以上,是其他鳌合剂成本的三分之一。该鳌合剂对比试验利用率提高30%~90%。芭田生物缓释技术已申请专利,芭田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发生产的缓释长效复合肥料,在施肥分解后可减少肥料对水体和食品的污染,并延长肥效期,提高利用率,该技术应用产品在广东、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推广使用,作物产量增加1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4亿~5亿元。同时达到环保节能的社会效益,减少土壤NH3挥发损失20%~40%,减少N2O排放总量45%~70%,减少20%~30%的氮素进入水体。全国每年可节省氮肥投入162.6亿元,节约煤炭1108.5万吨。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