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成资本宠儿新特药企迎五年盛宴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民间资本和海外投资 未来或将涌进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再次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不仅如此,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困扰着产业发展。据该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将力争自主创制30个创新药物,完成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的改造和技术再创新,同时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新药孵化基地、产学研联盟和高新技术园区,重点突破20—30项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民间资本和海外投资 未来或将涌进生物医药行业   生物医药再次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6月1日-3日,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等联合举办的第13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上海市世博中心举行。   多位专家在研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除了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行业将进行政策扶持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海外投资会涌进生物行业。相应的,对于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特别是拥有一些重大创新药物的企业,将会首先受益。   会议对蛋白药物、多肽药物、小分子DNA、受体靶向多肽药物等9个合作研发项目进行了介绍和发布。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与国外生物医药行业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其中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投入的实力。   据介绍,企业研发的难度,由低到高依次为生产技术的改进、药品剂型的多品种化和规模化、创新药物的研制及全球畅销药的研制。我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的比例偏低。不仅如此,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困扰着产业发展。   因此,“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延续过往的重大专项推动药物创新的发展思路。国家“十二五”纲要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领域,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具体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抗体和疫苗工程”、“功能基因组合蛋白组”、“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 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医药(600056)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表示,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是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顺应世界医药发展趋势,追踪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   新特药研发投入加大 我国将加快创新药开发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IMS有关人士日前表示,我国2008年-2010年之间对新特药的研发投入达到27亿美元,未来5年内还将增加60亿美元。与此同时,有关研究机构预测我国医药市场2011年的增幅将达25%-27%,市场总量超过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   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原创新药共有187个,其中2/3的药物处于Ⅰ期临床研究中,处于Ⅱ期临床研究和Ⅲ期临床研究的药物分别占19%和22%。   上述IMS人士还介绍,在这187个原创新药中,70个药物在我国拥有化合物专利保护,与之相比,获得美国专利的数目为23个,获得欧洲专利16个。   事实上,我国新特药含金量低下的现状不容忽视,其中原因包括多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发达国家一个新药的研发少则1亿美元,多则10亿美元,一旦新药成功上市,其在全球的年销售额可以高达5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药品市场除了原料药市场尚能通往国际市场外,制剂类药品被阻断在外,这造成年销售能超过1亿元人民币级别的药品较少,企业销售规模不够大,因此无法投入巨大研发资金;另一方面,我国50-100亿元大型制药企业相对较少,2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更少,企业缺乏足够的前期研发资金。   在此态势下,政府部门除了加大新特药的投入外,鼓励以创新药物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就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一位参与编撰医药“十二五”规划的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产品结构的调整目标将从“以基本药物为主”过渡到“以仿制药物为主”,最终实现“以创新药物为主”的模式。   据该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将力争自主创制30个创新药物,完成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的改造和技术再创新,同时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新药孵化基地、产学研联盟和高新技术园区,重点突破20—30项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未来五年我国将投60亿美元研发新特药   生意社5月31日讯 编者按:目前,关于国内原创药物研发信息的资料十分有限。《自然》杂志5月刊登一篇中国创新药研发概况的研究报告,文章作者收集了2003~2010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药品审评中心(CDE)提出新药上市申请(NDAs)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s)所有原创新药的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供国内读者参考。   去年,IMS发布全球医药市场预测报告指出,受超过13亿消费群体、公共和个人医疗基金的扩大、政府对医疗领域投入增大等因素推动,中国医药市场预期在2011年增长25%~27%,总量超过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   与美国、欧盟、日本全球三大医药市场不同,我国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或进口药为主。随着市场优势日益突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对原创药研发的关注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2008~2010年之间对新特药的研发投入达到27亿美元,未来5年内还将增加60亿美元。   文中提到的原创新药,为SFDA关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类、1.2类以及生物制品注册要求的1类药,SFDA对于原创新药的定义范围较之美国FDA关于新化学实体(NCEs)的定义要窄,在我国,1类新药为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如果药物首先在FDA或欧洲药监局获得批准,根据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则不能按1类新药进行申报。因此,跨国制药公司通常会优先选择发达国家作为药品的第一上市国家。在研究中,SFDA受理的所有1类新药均为国内本土企业注册申报的品种。此外,本研究不涉及中药和疫苗产品的统计。   从2003~2010年这8年间,申请临床研究的原创新药数一共有25个,平均每4个获得临床批件的药物中有1个能获得上市批准。从2006年之后,获得生产批件的原创新药数量开始下降,与2005年的11个相比,2006的获批数量为2个。其主要原因是SFDA对新药注册审评制定了更严格的管理办法。随着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部分项目陆续报送CDE,预期未来创新药INDs和NDAs数量将有所增加。   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原创新药一共有187个,其中2/3的药物处于Ⅰ期临床研究中,处于Ⅱ期临床研究和Ⅲ期临床研究的药物分别占19%和22%(见图2)。如图2所示,肿瘤药在药物治疗类别占首位,占比为32%,接下来为抗感染药物(17%)和心血管药物(10%)。   随着对研发药物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中国专利保护法的实施,原研药物的专利情况也各不相同。制药企业通常将专利分为两类,一为化合物专利,二为制剂专利包括制备、检测、成分以及用途。在这187个处于临床研究的原创新药中,70个药物在中国拥有化合物专利保护,与之相比,获得美国专利的数目为23个,获得欧洲专利的为16个。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