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产油料竞争力并非“一蹴而就”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油脂消费量为25公斤,油脂消费总量将达到3565万吨,工业消费(油脂化工等)将达265万吨,中国油脂将存在2500万吨缺口,自给率可能降至30%,即使考虑其他小油料,自给率仍将低于1/3。2008年油菜籽的每亩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到308.46元,高于小麦的收益,但2009年油菜籽每亩收益仅为42.52元,再次低于小麦的收益;油菜籽收益长期低于小麦,导致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地区小麦与油菜籽争地的现象突出。
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油脂消费量为25公斤,油脂消费总量将达到3565万吨,工业消费(油脂化工等)将达265万吨,中国油脂将存在2500万吨缺口,自给率可能降至30%,即使考虑其他小油料,自给率仍将低于1/3。   “未来10年中国国产油料供给将保持基本稳定,折油总量在1000万吨左右,预计到2020年油脂消费量为3565万吨,主要国产油脂产量为1060万吨,缺口在2500万吨左右,缺口还需要进口来弥补,全国食用油自给率可能将至1/3。”4月11日~12日,由中国粮油商务网在北京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高级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如此展望。   粮油市场报记者注意到,这是一次油脂油料业界的盛会,吸引了来自Godrej国际有限公司、美国大豆协会、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等国际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全球特别是中国的近期及远期的油脂油料市场走势“把脉”。   中国因素牵动世界   美国大豆协会国际项目部的张晓平在演讲中说:“美国大豆季末库存达到7年以来的最低点,大豆价格影响因素增多,库存比在价格上涨时能推波助澜,但在价格下跌时作用十分有限。”   张晓平认为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大豆贸易形势中,中国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大豆进口占世界大豆进口的60%,中国进口美豆占美豆出口的50%。中国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市场都会很敏感。”   “世界油脂油料看中国。”程国强同持此观点,称中国在全球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过去5年,中国贡献了全球油料进口增量的89%、油脂进口增量的21%。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和豆油进口国,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从基本不进口菜籽和菜籽油,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菜籽和菜籽油进口国,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50%以上;豆油、棕榈油、棕仁油、油菜籽、菜籽油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均在20%左右。   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分析师李楠认为,我国油料供需在世界上地位“显赫”。一方面,我国油菜籽和大豆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高,我国大豆产量是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位于世界第四位,而我国油菜籽和花生的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位。2009年我国大豆、油菜籽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产量的6.5%和21.9%,分别较2000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同样很大。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480万吨,油菜籽进口量为160万吨,我国这两种作物进口量合计约占全球油籽贸易量的50%;2010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26万吨,约占全球食用植物油贸易量的14%。   国产油料增长乏力   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提高国内油料产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曹智分析:目前我们面对的是耕地面积有限以及粮食与油料作物争地的局面,油料产量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油料单产水平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很大,可以说短时间内,产量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2011年全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2%,而大豆意向种植面积下降11.2%。黑龙江大豆抽样调查户均预种面积为10.77亩,较上年面积减少11.15%。”李楠表示,今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三增两减”态势,粮食、棉花、蔬菜面积增加,油料、糖料面积持平略减。预计“2011年中国油料作物意向种植面积较去年下降0.6%”。   李楠分析了油料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成本收益低。油菜籽收益长期低于小麦:1990~2009年,油菜籽每亩净利润低于小麦的有15年。2008年油菜籽的每亩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到308.46元,高于小麦的收益,但2009年油菜籽每亩收益仅为42.52元,再次低于小麦的收益;油菜籽收益长期低于小麦,导致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地区小麦与油菜籽争地的现象突出。   大豆收益低于玉米:1990~2009年,大豆每亩净利润低于玉米的有12年,2008年大豆每亩净利润也创历史新高,达到178.45元,略高于玉米收益,但2009年大豆每亩净利润下降为107.52元,再次低于玉米收益。   二是劳动力成本提高。油料作物的人工投入量较大,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农户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下降;农户普遍反映2010年雇工费用较去年明显上升。部分地区农忙时雇工费用由2009年的80~120元/工日,涨到2010年的140~200元/工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雇不到工的现象。   三是机械化程度低。油菜籽和花生等油料作物的机械化程度要低于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最低;农户反映种植油菜籽和花生费时费工,不如种小麦等粮食作物。   中粮油脂油料部信息研发部总经理刘霓在作《2011年中国油脂油料市场供求分析及趋势》报告时说,今年油料预计减产2%~3%,菜籽产量预估900万吨。   据调研,安徽油菜籽将减产40%,湖北将减产10%,四川预计持平,江苏将减产20%。   刘霓介绍,目前压榨利润下降、养殖效益低迷、开工率低下,2010年产能利用率55%~60%,2011年1~2月份大集团开工率同比大幅减少35%~40%,产能利用率仅为30%左右;预计今年整体开工率将不足50%。   程国强分析,今后耕地资源紧缺矛盾将更加突出。2009年中国进口油脂加上油料折油共2000万吨,如果全部由出油率最高的国产油菜籽来满足,约需4.5亿亩种植面积;如果全部由出油率较低的国产大豆来满足,约需10亿亩种植面积。   程国强同时认为,大豆提高单产难度较大。中国单产为1.65吨/公顷左右,而美国、巴西、阿根廷单产达到2.9吨/公顷,比中国高75%。一是由于中国大豆主产区纬度更高,气候上存在劣势;二是一家一户分散式小农户经营,制约了大豆单产提高。   中国油脂自给率可能降至30%   一方面是油脂企业利润低下,开工不足,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中国油脂油料的发展成为众多专家的发言焦点。   “中国处于食用植物油消费刚性增长阶段,2008/2009年度,植物油消费总量年均增长7.2%,人均消费年均增长6.6%;2009/2010年度人均GDP6567美元,食用油消费量18.3公斤,仍然存在一定增长空间。”程国强如是说。   程国强分析:按食用油人均消费为18.3公斤、2015年人口不高于13.9亿计算,到2015年人均消费20.94公斤,比2009年增长5.83%;到2020年,按人口14.1亿测算,人均消费为25公斤,中国食用油消费将达3565万吨,全国食用油自给率可能将至1/3。   对于未来大豆生产和贸易,张晓平认为:“预计今年中国将成为水产品净进口国。未来大豆市场,到2020年大豆消费量将达到2.7亿~2.8亿吨,种植面积将不会显著增加,因此产量的增加将有生物技术品种创造。”   李楠对发展油料产业提出建议:一是合理确定收储价格及补贴制度;二是加大对主产油料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三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发展木本油料作物如油茶、核桃等。   程国强提出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提高国产油料竞争力,稳定国产油料供给;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机制;进口多元化,降低对单一油种的依赖度;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进口供应链;扶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需求管理,倡导亚洲生活方式,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费理念。提倡控制油脂摄入量,取缔散装油,推出反式脂肪酸标准,提高食品安全。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