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转型攻坚战之西药出口转型拷问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在政策重视制剂生产的背景下,国外药企加速完成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以老牌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等为首的原料药出口领军企业抓住机遇率先转型,推上制剂出口的快道。2007年6月,华海药业制剂车间通过美国FDA认证,产品获得ANDA文号,拿到了国内制剂首张FDA通行证。同为原料药龙头企业的海正药业,转型升级也是大刀阔斧,制剂出口模式与华海药业相类似,一方面建设新的制剂生产线以及制剂出口基地,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按:原材料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出口不利因素仍然未见缓解迹象,“内挤外压”的环境更加剧了医药出口企业转型的“阵痛”。事实上,对于医药外贸企业而言,出口转型已进入“攻坚期”,转型成功与否已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出口形势愈发严峻。8月中旬,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虽然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额13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5%,保持了201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但原料药和生化药出口量升价跌。其中,原料药出口数量增长35.16%,价格下跌4.83%;生化药出口量暴增96%,均价大幅下跌43.19%。 西成药则相反,出口量暴降68.42%,出口均价暴增314%。从出口额看,西成药出口9.45亿美元,增幅亦最大,高达30.71%。 然而,原料药仍然占据了整个西药类产品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占比高达84%,西成药和生化药的比重分别仅占到了整个西药类产品出额的7.3%和8.7%。 “就出口而言,我国医药产业不可能丢掉原料药的基础优势。”中国医保商会副秘书长、西药部主任谈圣采认为,出口结构调整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质量和优化品种,鼓励高端原料药的生产,加快通过国际高端市场的认证,提高在高端市场特色原料药的比重;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快制剂研发,除了抢仿之外,争取在生物医药上有所突破,以期出现专利品种。 实际上,在政策推手之前,一些具有前瞻目光的企业早已开始了自发的结构调整、升级转型努力。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率先求变的企业,已经收获了新的增长极。 通过创新迈向高端链 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原料药出口出现量升价跌,原料药出口企业的利润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目前原料药基础优势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医药出口企业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保证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以石药集团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供应商和大型抗生素供应商,石药集团一直是我国西药出口的领军企业。在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2010年西药出口百强榜上,石药集团位居榜首。 其实,自2010年以来,受国内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影响,石药的主要打出口产品维C出口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医保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以35.12%的跌幅居首,未混合的维生素E价格跌幅也超过10%。 在主打产品出口行情严峻、利润空间越来越窄的情形下,石药选择了主动调整,向高端产业链攀升。去年开始,石药集团挥斥大手笔的多项大型项目升级工程相继上马:6月份投资30亿元,按照美国FDA、欧盟COS国际先进标准,建设国内最大的国际化制剂生产基地;7月份投资50多亿元,建设石药集团新型药物制剂产业化和河北省医药财富中心等项目。去年5月底,石药集团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维生素C、维生素C钠通过美国FDA认证现场检查,获得进军欧美高端医药市场的“通行证”。 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见成效,注射用奥拉西坦、固邦肠溶片、丁苯酞注射液以及抗肿瘤药领域的注射用左亚叶酸钙(左福能)等重磅级产品去年相继上市。 可以说,在严峻的出口形势下,石药通过创新,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型,业绩得以持续增长。2010年,石药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0.88亿元,同比增长23.18%;实现利税16.05亿元,同比增长10.22%。全年直接出口创汇突破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今年上半年,石药集团已累计完成不含税销售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创汇达2.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 制剂出口快道模式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全球最大供应商。从原料药生产向制剂生产转型是我国众多原料药企业的发展趋势。在政策重视制剂生产的背景下,国外药企加速完成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以老牌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等为首的原料药出口领军企业抓住机遇率先转型,推上制剂出口的快道。 华海药业的国外业务所占比重在70%~80%之间,是国内最大的沙坦类和普利类原料药出口企业。近年来,原料药市场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两大类原料药毛利率都只有30%~40%,高毛利已无法维持,且容易受人民币快速升值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除抓住沙坦类原料药专利不断到期的机遇,改进原有工艺,扩大产能外,华海药业开始转向高毛利的制剂类要增利。 2007年,华海药业确立了“以出口制剂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此后,制剂项目相继展开。其转型轨迹大致为特色原料到到仿制药制剂,再到自主品牌制剂出口。2007年6月,华海药业制剂车间通过美国FDA认证,产品获得ANDA文号,拿到了国内制剂首张FDA通行证。2008年,华海药业开始投资6.46亿元建设“年产100亿出口制剂项目”。还与默克、阿斯利康、诺华等国际知名药企签订合作协议,承接外企的制剂生产转移,借此将制剂业务更快渗入国际市场。 如今,华海药业已有7个制剂产品获得FDA认证。其中,盐酸多奈哌齐片、缬沙坦片已取得了欧洲多个国家MA,获得制剂产品出口欧盟的通行证。目前在美国拥有8个ANDA文号,其中2个为自主申报,在欧洲已经取得2个文号,并有9个正在申请。 高毛利的制剂业务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刚刚披露的中报显示,上半年,华海药业制剂产品销售收入5856万元,利润4352.92元,毛利率高达74.33%。 同为原料药龙头企业的海正药业,转型升级也是大刀阔斧,制剂出口模式与华海药业相类似,一方面建设新的制剂生产线以及制剂出口基地,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国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力争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国际市场。其升级轨迹大致为从原料药到国内制剂、国际制剂,最终发展创新药。转型过渡期间承接国际间产业转移,为制剂出口积累经验。 2008年11月底,海正药业90万粒氟伐他汀胶囊正式装箱出运到欧洲,标志着海正的自主品牌制剂正式走出国门。此后,海正药业不断丰富制剂品种,开拓制剂市场,抗肿瘤、抗心血管领域的制剂发展较快,制剂收入占比继续增加。 2010年,海正自营产品收入为22.50亿元,其中原料药和制剂收入分别为14.54亿和7.98亿元,占自营产品收入比分别为65%和35%。 目前,海正药业投入6.56亿元的制剂出口项目仍在快速投建中,其中抗结核病制剂生产线已完工,正准备申报国内GMP认证;抗肿瘤药制剂生产线、培南类制剂生产线设备正在引进或安装过程中。预计到明年年底,杭州富阳基地建成后,80亿粒的固体片剂及其他注射剂产能将释放。 进军生物制药领域,是海正药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单抗产品安百2011年底完成Ⅲ期临床,后续产品包括长效胰岛素等系列产品,有望成为利润亮点。 可以看到,医药出口企业们以各种方式进行自身产品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西药制剂的出口也取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应该看到的是,自主品牌产品少,技术含量较低,制剂大国梦任重而道远,出口转型仍需要长期作战。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