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数光源发出的白光是通过蓝光LED芯片加上黄色荧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谱能量的峰值正好处于蓝光波段。而事实上该波段对于人眼视网膜有强大的致伤能力,对此我国正在制定LED照明安全强制标准。 一些医学和电光源专家指出,不少
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数光源发出的白光是通过蓝光LED芯片加上黄色荧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谱能量的峰值正好处于蓝光波段。而事实上该波段对于人眼视网膜有强大的致伤能力,对此我国正在制定LED照明安全强制标准。
一些医学和电光源专家指出,不少LED灯具都存在严重的蓝光溢出问题,日积月累,人眼视网膜将会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副所长张善端博士表示,蓝光伤害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浴霸灯的蓝光造成了西安一个婴儿眼睛被灼伤,最终导致失明。
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数光源发出的白光是通过蓝光LED芯片加上黄色荧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谱能量的峰值正好处于蓝光波段。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波长的蓝光对于人眼的危害效应是不同的,435纳米至440纳米之间的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最大,危害程度随着波长的增加或递减而逐渐减小。
在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数光源发出的白光是通过蓝光LED芯片加上黄色荧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谱能量的峰值正好处于蓝光波段。不同波长的蓝光对于人眼的危害效应是不同的,435纳米至440纳米之间的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最大。
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副所长张善端指出,虽然我国GB/T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国家标准对蓝光危害和量化的计算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此标准仅为推荐性质,目前进入LED产业几乎没有门槛。特别是在下游组装灯具的厂家中,还有很多是夫妻店模式的手工作坊,很难确保质量。
LED技术安全性能国际标准制定负责人牟同升教授表示,目前标准的限值是基于成人和8小时曝辐的实验数据提出的,《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规定0类无危险和1类低危险的产品都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不过,目前市场上的LED灯具,并没有明确表明其蓝光是哪一类。专家们因此建议,未来市场上销售的LED灯应明确标注是哪一类标准。同时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标准的性质提升为强制性,并列入照明灯具认证标准中。
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教授牟同升表示,目前标准的限值是基于成人和8小时曝辐的实验数据提出的,尚未考虑光对人体的长期积累性影响和某些特殊人群,例如婴幼儿可能会长时间直视光源,从而造成对视网膜的伤害。《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规定0类(无危险)和1类(低危险)的产品都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上海市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12年底从不同的渠道采集了27个LED样品,根据IECEECTL(国际电工委员会-实验室委员会)的决议对蓝光危害进行判定,结果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14个样品属于无危险的0类,13个属于低危险的1类,均属于安全的范围。但如果在非正常状态下使用,即把前透光扩散罩拆下来,则有1个达到了中危险的2类。
同时,新的强制性的国家照明安全标准正在制定中,有望于明年出台。届时,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照明产品安全性无标准可依的局面。消费者买灯时将看到“零类”或“一类”的标志,对光源大于二类的灯具,会有标志提醒“在清洗时不得摘下灯罩”,并设有“儿童不宜直视光源”等警告。
(来源:工控网(百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