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应制定有效目标 避免盲目扩产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数据统计表明,今年5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5859吨,环比下滑19.35%,但1~5月进口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开工率、开工企业数量仅为总量的10%左右。    欧盟委员会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
  数据统计表明,今年5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5859吨,环比下滑19.35%,但1~5月进口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开工率、开工企业数量仅为总量的10%左右。
  
  欧盟委员会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税率将升至47.6%。欧盟委员会还将于12月份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欧盟虽然给予了2个月的缓冲期,但中国光伏的竞争力仍将受到严峻考验。据估计,中国光伏厂商的产品价格比德国、日本组件产品低30%左右,如果惩罚性关税真的是47.6%的关税,将使中国光伏厂商基本丧失在欧洲市场的低成本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很难避免丧失部分欧洲市场份额。
  
  中国和欧洲光伏产业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欧盟此举不但使中国光伏受到严重打击,对其自身的光伏相关产业也将造成严重伤害,让涉及贸易战的双方厂商和消费者承受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欧盟将反倾销税率升至47.6%,庞大的中国光伏产业在今后几年忙于生存,无法兼顾技术进步和发展,全球光伏产业将整体倒退,大大减缓光伏产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都输了。因此,如果考虑到清洁能源在应对气候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欧盟对中国光伏征收反倾销税无疑导致“三输”的结局。
  
  如今,在不断与欧盟职能机构展开谈判的情况下,其它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也并没有放松。比如说,多晶硅材料进口方面。


  
  日前,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初步裁定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存在倾销。业内普遍认为,这次初裁暂时没有涉及欧盟产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商务部对欧盟的“留情”之举。
  
  在中欧光伏案谈判的敏感时期,中国商务部对美韩太阳能级多晶硅存在倾销的初裁结果让光伏产业链迎来了难得的好消息。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对美韩多晶硅的制裁意义不仅在于对美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欧盟的影响。
  
  商务部早在去年11月就发布公告称,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有消息称商务部近期将宣布初裁结果,但目前仍未公布,而是先公布了对美韩的初裁结果。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将欧盟与美、韩两国区别对待,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商务部对欧盟的“留情”之举。

(来源:工控网(百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