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表明,国内劳动力将在2013年之后出现下滑趋势,之后的劳动力减少及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逐步催发国内庞大的机器人产业市场,预计市场空间将超千亿。 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而同时,总体劳动力供给在“十
数据表明,国内劳动力将在2013年之后出现下滑趋势,之后的劳动力减少及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逐步催发国内庞大的机器人产业市场,预计市场空间将超千亿。
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而同时,总体劳动力供给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2013年,预计我国总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将达到10.0291亿人的顶峰,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这一方面意味着2013年劳动力供给仍然很大,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由于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未来就业压力将逐步缩小,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的范围将加深并扩大。
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增大,国内工业机器业的市场需求随之变大,而机器人代替人工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驱动力是机器代替人工。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80、90后已经成为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相比60、70后,他们诉求较多,其中的显著变化之一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工资低、单调重复繁重、环境差的工作,导致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每到岁末年初这种“民工荒”现象在沿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从事这类工作。
其二是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经济性不断提升。一方面,劳动力工资全面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速,到2010年已经超过5000美元,而且由于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涨幅比城镇职工还要快。另一方面,机器人本体价格不断下降。机器人价格下降不仅是国际趋势,而且还因为主要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组装线,降低本体成本和价格。继ABB之后,安川和库卡也开始在中国建设组装线,并于2013年投产,两家在中国最终年产量将合计达11000台,相当于201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近一半。川崎于2012年12月24日也发布消息要在中国建组装线。
据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目前,由于性价比临近拐点,工业机器人接受度渐增,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的机器人行业迎来最好发展时代。2011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22577台,比2010年增长50.7%。IFR预测201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约26000台,占全球比重14.36%;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
(来源:工控网(百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