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邵生俊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
毕业院校: | 西安理工大学 | 专 业: | 岩土工程专业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64-10 | 工作单位: |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邮 箱: | sjshao@xaut.edu.cn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博士 |
【人物简介】
邵生俊,1964年出生,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和黄土力学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1、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 2、黄土力学 3、隧道工程 4、旱区岩土工程灾害防治
【研究成果】
专利 1、 发明人:邵生俊、谢定义、陈存礼、刘奉银、邓国华;专利名称:电液伺服压扭耦合三向振动加载三轴仪;专利类别:发明;专利号:ZL 200510096375.3 2、 发明人:邵生俊、王婷、邓国华;专利名称:一种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专利类别:发明;专利号:ZL 200610041776.3 3、 发明人:邵生俊、吴立言、邓国华、罗爱忠、陶虎;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压力室真三轴仪,专利类别:专利号:ZL200710019066.5 4、 发明人:邵生俊、邓国华、程新星、李建军、陶虎、陈昌禄;专利名称:可伸缩式盾构隧道衬砌管片,专利类别:实用;专利号:ZL200720032263.6 5、 发明人:邵生俊、熊田芳、郑万坤、邓国华、陈昌禄;专利名称:地裂缝地层隧道变形缝防渗结构的构筑方法及防渗结构,专利类别:发明;专利号:ZL200810150428.9 6、 发明人:邵生俊 梁永恒 邓国华 郑万坤 王超 牛洪涛;项目名称:地裂缝地层隧道不均匀沉降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专利类别:发明;专利号:ZL200810231771.6 7、 发明人:邵生俊;王 超;王 帅;佘芳涛;杨春鸣;专利名称:地裂缝地层隧道复合衬砌变形缝防渗结构及其构筑方法,专利类别:发明;申请号:200910304185.4 8、 发明人:邵生俊、佘芳涛、熊田芳、杨春鸣;专利名称:地裂缝土质隧道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及模拟测定方法,专利类别:发明;申请号:201010156366X
【科研项目】
1、黄土的静动力学特性与黄土体稳定性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72070,2001.1-2004 2、非饱和黄土等效固结变形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9054,2008.1-2010.12 3、基于综合结构势理论的变形和强度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72161,2009.1-2011.12 4、饱和砂土物态本构模型及液化破坏计算分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2002.1-2004.12 5、挖方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变化机理分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C51,2002.1-2005.1 6、非饱和黄土结构性增湿变形特性及可能湿陷变形分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D12,2007.1-2009.12 7、饱和黄土的动力学特性及浅埋洞室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05.3-2007.12 8、非饱和黄土复杂应力条件下结构性动力特行及动力稳定性分析,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2005.1-2008.12 9、土动力特性试验关键设备开发与装备,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01.6-2004.12 10、西气东输二线穿越黄土高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岩土分公司,2007.11-2008.12 11、西安地铁地裂缝隧道衬砌结构的力学响应、新型防渗技术和长期监测技术研究,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07.11-2009.08 12、黄土的结构性强度变形特性及等效固结理论研究,2010611811001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2013
【论文著作】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出版专著《砂土的物态本构模型及应用》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