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发启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陕西省 西安市 |
毕业院校: | 西北大学 | 专 业: |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579 | 工作单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邮 箱: | wufaqi@263.net | 联系电话: | 13709129015 |
学 历: | 本科 |
【人物简介】
吴发启,1957年生于陕西黄陵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西北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到1993年分别在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东北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学院进修。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农学博士学位。1982年1月开始在西北林学院任教。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地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共出版教材7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80篇,其中第一作者46篇。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一届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地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
自1982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持证6项: 1、陕西省黄土高源综合治理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壹等奖,第七; 2、淳化县泥河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第七; 3、黄土残塬沟壑区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四; 4、高原台塬过渡区高产型林果粮发展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 5、缓坡耕地水土资源管理原理及配套技术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 6、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及沙产业技术开发,陕西省科技厅验收、认定,第一。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项目: 1、陕北农牧交错区农田综合防沙技术中试与转化,国家科技部。 2、西北黄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973”计划。 3、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演化及其侵蚀响应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论文著作】
教材: 1、水土保持规划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主编。 1、水土保持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主编。 2、水土保持规划,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主编。 3、土壤侵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第二作者。 4、流域管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副主编。 5、土壤侵蚀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副主编。 6、沙漠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参编。 7、水土保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参编。 专著: 1、黄土高原产流产沙机制及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和泥沙影响的机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第二作者。 2、黄土高原经济(果)建设与开发,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第二作者。 3、黄土高原流域农林复合配置,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第一作者。 4、缓坡耕地侵蚀环境及动力机制分析,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一作者。 5、黄土高原防护林特征,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参编。 6、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图集,测绘出版社,1991,参编。 论文: [1] Net primary prouduction and nutrinet cycing in an apple orchard-annual crop system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 comparison of Qiguan apple, Fuji apple, corn and millet production subsystems. Nutr Cycl Agroecosyst,2008.(SCI收录)。 [2] GIS-Based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Nihe Gou Catchmen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3]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on sloping cultivated lands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in China Soil Erosion and Dry land Farming.2000.p581-590。 [4]降雨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溅蚀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2009,(11). (EI收录)。 [5]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2009,(10). (EI收录)。 [6]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8,(10). (EI收录)。 [7]叶面积和降雨强度对玉米茎秆流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8,(10). (EI收录)。 [8]地表糙度对径流和产沙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7,(10). (EI收录)。 [9]黄土塬区复合型生态农业土地生产力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2006,(6). (EI收录)。 [10]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草地土壤热量状况及植被生长响应——以燕沟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2009,(12)。 [11]坡面苜蓿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节水灌溉,2009,(12)。 [12]纸坊沟流域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5)。 [13]雨滴击溅下薄层水流的输沙机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14]不同浓度浑水入渗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009,(4)。 [1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5)。 [16]陕西省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5)。 [17]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梯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2009,(12)。 [18]基于NDVI的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人民黄河,2009,(5)。 [19] “三元一线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过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 中国农业教育,2009,(1)。 [20]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国林业教育,2009,(3)。 [21]弃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