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震亮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教授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
毕业院校: | 西北大学 | 专 业: | 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66-04 | 工作单位: | 西北大学地质学院 |
邮 箱: | wangzl@nwu.edu.cn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本科 |
【人物简介】
王震亮,男,生于1966年4月,1993年获得西北大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运移与成藏、盆地流体动力学、石油地质过程的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1998年11月任副教授,2003年11月起任教授,2005年6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地质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讲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本科生)、《石油与天然气运移》、《地质信息技术》、《石油地质学进展》(硕士生)、《油气地质学前沿》(博士生)等课程。
【研究方向】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研究成果】
“泥岩异常压力的动力学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获200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天然气运聚动力学研究及其与气藏形成的关系”2001年获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 “地质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高等地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获2000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研项目】
[1]低(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与剩余油分布预测模型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二级课题(国拨经费468万元),2008-2010,课题负责人 [2]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富集环境和成藏(矿)机理,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国拨经费305万元),2007-2009,课题负责人 [3]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定位过程中的流体-热动力作用,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国拨经费265万元),2004-2006,课题负责人 [4]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研究,“油气与煤层气”国家重大专项三级专题(国拨经费110万元),2008-2010,专题负责人 [5]陇东地区长6—长8石油运聚规律及油藏特征研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2008-2009年,负责人 [6]东濮凹陷浅层流体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研究,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中石化重点攻关课题),2006-2007,负责人 [7]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白豹地区长4+5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2006-2007,负责人 [8]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中石化重点攻关课题),2005-2006,负责人 [9]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气成藏机理,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项目,2004-2005年,负责人
【论文著作】
学术专著: [1]宋岩,王震亮,王毅,房德权,孟繁有,郑建京.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宋岩,王毅,王震亮,夏新宇,胡圣标.天然气运聚动力学与气藏形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发表论文: [1]WANG ZhenLiang & CHEN HeLi.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fluid press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Upper Paleozoic of Shenmu-Yulin area, Ordos Basin. Sci China(Ser D-Earth Sci),Nov. 2007, 50(Supp. II):59-74 [2]王震亮,陈荷立.神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流体压力分布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Ⅰ):49-61 [3]王震亮.库车坳陷古流体动力与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6):809-815 [4]王震亮,刘林玉,于轶星,周荔青,吴聿元,朱桂生.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地质学报,2007,81(3):419-427 [5]王震亮,李耀华,张健.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形成机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28(1):43-50 [6]王震亮,张立宽.沉积盆地内多套水动力系统的并存及对地层压力评价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2(7):457-462 [7]王震亮,张立宽,孙明亮,曲志浩.天然气运移速率的微观物理模拟及其相似性分析——以库车坳陷为例.石油学报,2005,26(6):36-39 (EI收录) [8]王震亮,张立宽,施立志,孙明亮.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及其定量评价.地质论评,2005,51(1):55-63 [9]王震亮,张立宽.沉积盆地流体研究的现状与前沿问题.见:刘池洋主编,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矿)研究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6-42 [10]王震亮,张立宽,孙明亮,付金华,席胜利,刘斌.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榆林地区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天然气成藏机理.石油学报,2004,25(3):37-43 [11]王震亮,孙明亮,张立宽,李耀华,张健.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模式.地球科学,2004,29(4):433-439 [12]王震亮,孙明亮,耿鹏,宋岩,李耀华.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32-34 [13]王震亮,陈荷立.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历史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1-4 [14]王震亮,朱玉双,耿鹏,高胜利,孙明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水动力分布特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48-352 [15]王震亮,耿鹏.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古流体动力与天然气运移、聚集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5):531-536 [16]王震亮,陈荷立.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沉积学报,2002,20(2):339-344 [17]王震亮.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石油实验地质,2002,24(2):99-103 [18]王震亮,陈荷立,宋岩.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天然气藏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33-136 [19]王震亮.准噶尔盆地古水动力模拟参数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2):153-156 [20]王震亮.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24-27 [21]王震亮,朱玉双,陈荷立,宋岩.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水动力意义.地球化学,2000,29(6):542-548 [22]王震亮,陈荷立.有效运聚通道的提出与确定初探.石油实验地质,1999,21(1):71-75 [23]王震亮,陈荷立,王飞燕,郑承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6):1-4 [24]王震亮,陈荷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沉积学报,1998,16(4):105-108 [25]Chao Gao, Zhenliang Wang, Jie Deng, Jinghui Zhao and Xianchao Yang. Physical property and origin of lowly permeable sandstone reservoir in Chang 2 division, Zhang-Han oilfield, Ordos Basin.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09, 27 (5): 367-389 [26]SONG Yan, XIA Xinyu, WANG Zhenliang, et al. Interaction of fluid dynamic factors in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4):1207-1211 [27]刘超,王震亮,刘池洋,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研究.地球学报,2009,30(2):215-220 [28]王晓梅,王震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生界地下水动力系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4):479-484 [29]张立宽,王震亮,曲志浩,于岚,刘小洪.砂岩孔隙介质内天然气运移的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地质学报,2007,81(4):539-544 [30]张立宽,王震亮,孙明亮,施立志.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异常流体压力演化史.地质科学,2007,42(3):430-443 [31]宋岩,夏新宇,王震亮,王毅,胡圣标.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动力的耦合作用.科学通报,2001,46(22):1906-1910 [32]张立宽,王震亮,于在平.沉积盆地异常低压的成因.石油实验地质,2004,26(5):422-426 [33]袁政文,王震亮,何明喜,宋建华,古哲.准南地区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1):64-66 [34]张发强,王震亮,吴亚生,杨计海,罗晓容.消除影响压实趋势线地质因素的方法.沉积学报,2002,20(2):326-332 学术交流: 2004年8月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2005年12月赴法国石油研究院、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内本领域的主要学术会议并应邀做主题发言或大会发言;2007年9月在西安主持召开了“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代表180余人,大会对会议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