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任战利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员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
毕业院校: | 西北大学 | 专 业: |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西北大学地质学院 | |
邮 箱: | renzhanl@nwu.edu.cn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本科 |
【人物简介】
任战利,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原理及应用和油气成藏年代学方法原理及应用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地热学原理及其开发利用。
【研究成果】
多年来以中国北方诸沉积盆地为基地,以各大油田为依托,对中国北方诸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取得了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大地热流测定、盆地热史恢复、构造热事件确定、抬升冷却时期、油气成藏期次及油气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我国盆地多位叠合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改造强烈的实际,针对盆地模拟等方法存在的缺陷,将盆地构造演化、后期改造、古地温研究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地温场存在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 2)首次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存在构造热事件并对构造热事件分布范围、发生时间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了油气的生成高峰期及成藏期,油气主成藏期在早白垩世,生气高峰期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 3)首次确定了鄂尓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存在23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并对抬升冷却事件的速率、剥蚀厚度进行了详细研究。 4)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分别恢复了中国北方10余个盆地的古地温、古地温梯度及古地温演化史。发现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盆地地温梯度较高,确定了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存在一期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并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主要发生在145-100Ma,此次构造热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演化、油气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5)系统的总结了中国北方古生代以来盆地热演化史的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划分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热历史类型,建立了不同地热历史类型盆地的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的关系模式。 6)在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精确刻画的基础上,应用伊利石测年、包裹体测温等多种等新方法,确定了鄂尓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东濮凹陷、沁水盆地、楚雄盆地等油气成藏期次。
【科研项目】
1、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定位过程中的流体-热动力学作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03CB214605)负责人,2004-2005。 2、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模拟实验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多种能源同盆共存成藏(矿)机理和赋存条件的实验-模拟研究(项目编号2003CB214606)负责人,2006-2009。 3、热力场控制煤层气分布的特征与机理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专题热力场控制煤层气分布的特征与机理,专题负责人(项目编号2002CB211704),2003-2008。 4、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构造热演化史研究,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2004-2008。 5、延长油区典型低(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预测,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超低)渗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专题负责人,2007-2009 6、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成藏历史,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题负责人,2008-2010。 7、 高校博士点基金,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构造热事件研究,2006-2008,负责人。 8、吐哈盆地油气系统及成藏期次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95攻关项目,1998-1999,项目负责人。 9、松辽盆地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中石化东北新区事业部重点研究项目, 2005-2007,项目负责人。 10、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山前带构造演化与孔雀河地区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中石化重大研究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2006-2008。 11、东北古生界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研究,中石化东北分公司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2007-2009。 12、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大庆油田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2001-2003。 13.松辽盆地深层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项目,大庆油田公司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1999-2002 。 14、大庆市区地热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大庆油田公司重点研究项目,2000-2001,负责人。 15、杜桥白地区天然气成藏及控制因素研究,中原油田公司研究项目,2000-2001,负责人。 16、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2005-2006,负责人。 17、东濮凹陷及邻区热演化史与古生界二次生烃史分析,中原油田分公司项目,2003-2004,负责人。 18、松辽盆地中石化哈尔滨-绥化区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中石化东北新区事业部项目,2005,负责人。 19、松辽盆地北部宾县凹陷宾参1井地质综合评价,中石化东北新区事业部项目,2005-2006,负责人。 20、延长油区个油层注水水质标准研究,延长油矿管理局重点研究项目,2002,负责人。 21、苏里格气田苏48区块储层地质早期评价,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2008-2009,负责人。 22、涧峪岔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油藏精细描述,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2007-2009,负责人。 2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淳2井地质综合评价研究 ,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2007-2008,负责人。 24、鄂尔多斯盆地旗探1井地质综合评价研究 ,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2009-2010,负责人。 25、延气2井区天然气储量评价,延长油气勘探公司重点项目,2009-2010,负责人。
【论文著作】
1、任战利、张盛、高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卷增刊I:23-32 2、任战利,肖晖,刘丽等,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科学通报,2005,50(增Ⅰ):87~92 3、任战利,张小会,刘迟洋等,花海-金塔盆地生油岩古温度的确定指明了油气勘探方向. 科学通报,1995,40(10):921~923 4、任战利、刘丽、崔军平等,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4),502-506 5、任战利,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热史.地球物理学报, 1995,38(3):339~349 6、任战利,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石油学报, 1996,17(1):17~24 7、任战利,赵重远,张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沉积学报, 1994,12(1):56~65 8、任战利,赵重远,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地温场对比研究.沉积学报, 1997,15(2):134~137 9、任战利,张盛,高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地质学报,2006,80(5),674~684 10、任战利,张盛,高胜利等,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热演化史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27(2),187~193 11、任战利,刘池阳,浦仁海等,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热演化史研究[J]. 石油学报,2000,30(4):328~331 12 、任战利,赵重远,陈刚等.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20(1):46~48 13、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33~37 14、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等.酒泉盆地热演化恢复及其对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43(5):635~645 15、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等.酒东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 沉积学报,2000,18(4):619~623 16、任战利,赵重远,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古地热梯度及对比.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28(6):1~4(EI收录) 17、任战利,崔军平,冯建辉等,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期次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6):15~18 18、任战利,冯建辉,崔军平等,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天然气藏的成藏期次,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76~381 19、任战利,肖晖,刘丽等,沁水盆地中生代构造热事件发生时期的确定.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32(1):43~47(EI收录) 20、任战利, 肖晖, 刘丽等,沁水盆地新生代抬升冷却事件的确定[J]. 石油天然气与地质, 2005, 26(1): 109~113. 21、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 2006,16(8):974~979 22、任战利,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进展.地球科学新进展,1992,7(2):43~49 23、任战利,沁水盆地沁参1井大地热流值确定[J]. 地质科学, 1998, 32(2):251~254 24、任战利,张世焕,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地球学报,1999,20[增刊]:489~494 25、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1):13~15 26、任战利、张盛、高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现状及进展,刘池洋主编,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矿)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2005,17-25。 27、任战利、肖晖、卿颖等,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9,39(3):510-516 28、任战利,关于沉积盆地古地温恢复问题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1991,21(增刊):227-234。 29、任战利、刘池阳、蒲仁海,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000.vol.30.NO.4第一作者。 30、任战利、蒋洪训、刘益群等,吐哈盆地周缘艾维尔沟、桃园子剖面二叠-侏罗系生生油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石油试验地质,1994,16(1):1-9 31、REN Zhanl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rmal history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In; IGCPproject 294 International sysmposium: 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Mechanisms and Geological Applications.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1994, Supp.117-131 32、 REN Zhanli , Zhang Xiaohui, Liu Chiyang, et al,Determination of oil source rock palaeotemperature ascertains the direction of oil-gas exploration in Huahai-Jinta Basin[J]. Science Bulletin,1995,24(10):2053-2056(被SCI收录) 33、REN Zhanli.,Study on geothermal history of Ordos basin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Journal of the Geophysics , 1995, 38(2 ):233-247(被SCI收录) 34、REN Zhanli , Wang Shicheng, Zhao Zhongyuan. Determination of palaeotemperature and palaeogeothermal gradient in Qin shui basin[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0 10 (3):233-238,(被SCI收录) 35、REN Zhanli Zhang Xiaohui Liu Chiyang. et al, Thermal history recovery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Jiuquan basin group,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0 43(5):635-645 36、REN Zhanli, XIAO Hui,LIU Li, et al,The evidence of fission-track data for the strudy of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in Qinshui Bas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50 Supp.104-110(SCI、EI 收录) 37、REN Zhanli,ZHANG Sheng, GAO Shengli, et al,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 deposit in Ordos Basi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50(Supp.II):27-38 (SCI 收录) 38、Ren Zhanli,Dtermination of palaeothermal field and significance in oil –gas exploration on Huahai-Jinta basin.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1996,26: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