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智佩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员 |
籍 贯: | 陕西省 西安市 | 现 居 地: | 陕西省 西安市 |
毕业院校: | 西北大学 | 专 业: | |
查看更多个人信息 | |||
出生年月: | 1962-08 | 工作单位: |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
邮 箱: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博士 |
【人物简介】
李智佩,生于1962年8月,陕西西安市人,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浆岩岩石学和环境地质学研究。
【研究方向】
岩浆岩岩石学和环境地质学研究。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1.“鄂尔多斯盆地人为工程活动诱发荒漠化调查”,对鄂尔多斯盆地荒漠化进行了区域环境地质分类,对秃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大柳塔-活鸡兔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荒漠化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和煤炭资源开发对沙漠化的影响途径。通过包气带土壤水分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同生物组合包气带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的关系,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北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区域分类。按照荒漠化的地质成因,将北方沙质荒漠化分为3类: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地表土壤粗粒化或戈壁化型等;将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并提出了其区域分布。同时,对不同类型沙漠化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 3.“北祁连山西段黄铁型铜多金属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研究”(1996-1999),负责其中区域火山岩岩石学、碎屑岩岩石学的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发现了“土杂山含银金点”。在北祁连山西段花岗岩岩石学、白银厂式矿床成矿火山岩岩石学方面研究有创新认识。 4.参加原国家计委国地司科技找矿专项“北祁连山祁连县金佛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项目,任其中两个课题“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研究”和“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数学地质找矿靶区优选研究”(1995-1997)负责人。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课题组在尕大坂找到了具有大中型以上矿床找矿前景的尕大坂含铜铅锌矿矿床。2)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数学地质找矿靶区优选研究”课题,利用信息量计算法和数量化理论统计方法对成矿远景区的成矿预测和资源量估算,与其后矿床的开采勘探、物化探等方法所得出的矿床储量极其相近,是数学地质统计在矿床找矿中的成功应用。3)通过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将其与白银厂式矿床成矿的火山岩岩石学、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对比,首次提出存在有同源次火山岩和侵出相碎斑熔岩,表明其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但均是有利于该类矿床的形成。在该矿田首次提出的碎斑熔岩,使矿区火山岩的产出形式、火山作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4)首次从变质岩石学和矿物学角度证实了酸性火山岩中存在着高压变质相岩石即蓝片岩相钾长石英钠长斑岩、石英钾长斑岩、含钾石英钠长斑岩和变酸性凝灰岩等,为形成矿床的酸性火山穹隆的后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5.参加“西南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项目,协助负责该项目矿床地质方面的野外实施,编写了该项目2000年年度报告中第四章,约7万字。首次提出与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的碱性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塔木锡矿点)具有中型以上找矿前景。
【科研项目】
承担地调科研项目: 2007-至今,参加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库更新项目。 2005-2006,“鄂尔多斯盆地人为工程活动诱发荒漠化调查”,项目负责人。 2001-2003,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工作项目“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研究”副负责人。 1996-1999,原地矿部“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北祁连山西段黄铁型铜多金属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研究”副负责人。 1995-1997,参加原国家计委国地司科技找矿专项“北祁连山祁连县金佛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项目,任其中两个课题“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研究”和“清水沟-白柳沟地段块状硫化物矿床数学地质找矿靶区优选研究”(1995-1997)负责人。 1999-2000,参加“西南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项目。 1991-1995,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甘肃省白银厂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研究”,负责火山岩岩石学与古海相火山作用、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论文著作】
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著: 1.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周期性探讨[J]。干旱区地理,2007,30(2):170-176。 2.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3):578-586。 3.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坝上及邻区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地质特征与荒漠化防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3):436-442。 4. 李智佩,岳乐平,郭莉,等。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J]。西北地质,2007,40(3):1-29。 5.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2006.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粒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4(2):267-275。 6.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2006.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类型土地沙漠化特征[J]。地质通报,25(5):590-596。 7.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2005.民勤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7(3):95-99。 8.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2004.鄂尔多斯高原沙质荒漠化发展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A]。见:侯光才等(主编),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439-446。 9.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等。2004.三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研究[A]。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695-701. 10. 李智佩,岳乐平,等。2003.北方环境地质调查评价[A]。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444-461。 11. 李智佩,岳乐平,等。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综合研究[J].西北地质,2002,35(4):135-153。 12. 李智佩,张维吉,王岷,等。 中国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的地学观[J]. 西北地质。 2002,35(3):7-17。 13. 王香鸽,孙虎,李智佩,等。2003.“3S”技术在水蚀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17(4):82-85。 14. 王香鸽,孙虎,吴成基,李智佩。2004.基于“3S”技术的黄土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8(2):125-129。 15. 岳乐平,杨利荣,李智佩,等。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J]。沉积学报,2004,22(2):325-331。 16. 岳乐平,杨利荣,李智佩,等。2004.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J]。第四纪研究。24(3):311-317。 17. 周忠学,孙 虎,李智佩。2005.黄土高原水蚀荒漠化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模式[J].干旱区研究,22(1):29-34。 18. 李智佩,彭礼贵,任有祥,李向民。碎斑熔岩在黑矿型矿床成矿作用中的地位。西北地质科学,1998,16(1),59-67。 19. Li Zhipei, Peng Ligui, Ren Youxiang, Li Xiangmin, 1996, Petrology of specific volcaniclastic rocks from Baiyin ore field and palaeo-marine volcanism, ACTA GEOSCOENTIA SINICA: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pp125-128。 20. 李智佩,任有祥,杨建国,宋忠宝。北祁连山西段奥陶系海相火山岩中的英安质枕状熔岩及其成因探讨。西北地质,1999,20(1):24-27。 21. 李智佩,彭礼贵,任有祥,李向民。白银厂火山碎屑岩岩石学与古海相火山作用。岩石学报,2000,16(2):183-190。 22. 李智佩,任有祥,杨建国,宋忠宝。北祁连山西段奥陶系海相碱性火山岩地球化学与成岩构造环境。地质论评,1999,45(增刊):1055-1061。 23. 彭礼贵,任有祥,李智佩,刘晓明,李向民,王兴安,刘得利。1995.甘肃省白银厂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 24. 任有祥,彭礼贵,李智佩,李向民,罗玉鹏,杨建国。2000.北祁连山清水沟-白柳沟矿田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25. 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徐学义,杨合群,李智佩,杨建国等。2001.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