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夏之交,位于榆林市定边县的白泥井镇,一台台印有“中阳能”字样的储能设备正在被吊装上车。这些设备即将启程前往陕北各大油田,为深山中的抽油机注入“绿色动能”。而在三百公里外的西咸新区,一群工程师正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调试着能让油田节电2%的智能EMS系统。
这是中阳能(陕西)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故事——一家来自黄土高原的储能新势力,凭借对细分市场的深入洞察和“西安研发+榆林生产”的独特模式,成立仅一年的他们正在巨头林立的行业中撕开一道口子。 中阳能创始人张修明,是一名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的多年的“行业老兵”,从刚刚走出校园后从事的余热发电,到加入光伏龙头从事项目管理,再到创立中阳能进入储能战场,张修明的事业轨迹从未离开过新能源。 “新能源的终点是储能”在谈及创立中阳能的原因时,张修明的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直接。这样的观点不仅是行业的普遍共识,也是他十余年从业经历给出的结论。 与储能结缘,源自张修明在光伏领域的工作经历,“最初在甘肃做光伏项目时,我发现甘肃风光资源丰富,但送出一直都是大问题,储能市场比较大,那时我也有了做新能源配储的想法”。但近年来储能赛道火热,如何在越发拥挤的市场中找到突破口,始终萦绕在张修明脑海中,“新能源配储市场虽大,但已经非常成熟,小企业挤配储红海很可能是死路一条。”张修明也一直在寻找新的细分场景。 ▲ 中阳能生产的储能集装箱产品 转折发生在陕北的一次考察中,张修明发现,同样新能源资源丰富的陕北,还有着另一个巨大的储能应用场景——传统能源开采。陕北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富集,过去的开采作业中,柴油发电是主要的供能方式。而这与“光伏+储能”在工商业中的应用非常相似,同样的高耗能场景,但接入主电网的难度更大,“新能源+储能”的建设条件却更为便捷,这样发现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续的市场调研,更让张修明坚定了信心,他发现油井、煤矿一般位置都比较偏远,之前采用柴油机发电,设备采购、能源运输等各方面的成本非常高,以油井为例,普遍度电成本在2.5元以上,远高于“新能源+储能”的价格。而陕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丰富,市场巨大且储能渗透率低,近乎一片蓝海。在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几次沟通后,张修明迅速做出决定“跟着市场走!就在陕北做储能!” 明确了方向后,这个来自秦巴山区的陕南汉子一头扎进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储能创业之中,第一步就是要做出市场认可的好产品。“目前储能领域的相关技术比较多样化,我们做的磷酸铁锂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做好电池只是及格水平,但要拿高分还要靠对细分市场的洞察和针对性的系统研发。”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中阳能挖出了自己的技术护城河——针对细分领域的多源协同EMS系统,这套自主研发的“超级大脑”正在颠覆传统。 “我们的这套EMS系统并不是简单的电力储存和调度”张修明耐心解释到。“传统的储能只是单纯的储存电能,再升级一些的是做电力调配,而我们所做的EMS系统是针对特定使用场景进行了深度开发。” ▲ 中阳能EMS平台界面 在中阳能开发的系统中,将控制系统直接延伸到了应用场景本身,以油井储能为例,其EMS系统不仅兼容风电、光伏、电网等多能源输入,更实现了油电联动调控。通过将地质数据与电力调度融合,实时监测油层厚度,动态调节抽油机转速,当系统发现某处油层变薄,会自动降速防枯竭,而在较厚的油层则智能加大电力输出。 这种对电力、抽油机以及储能、节能设备的综合调配,让中阳能的油井EMS解决方案将油井开采的度电成本降到了不足0.8元,是传统供电方式的1/3甚至1/4,原油采收率也提升了2%以上。 谈及技术,张修明也表现出了少有的自豪,“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多个针对特定场景的EMS系统,多项核心技术已经获得了专利保护,后续的专利也在申请中。同时,公司也在和一些业主单位继续协同开展包含五个大项13项具体课题的开发,在油井用电的这个领域,我希望我们能在继续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尽快能做到‘零碳井场’”。 谈及一路走来的创业历程,张修明给自己的标签是“实干派”。他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找人”的问题首当其冲。初创公司人才吸引力弱,普遍面临招聘难的问题,对于注册地位于陕北的中阳能来说,这样的困难则更加明显。张修明解释道,“储能行业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从业专业技术人才普遍更倾向于城市就业,靠近技术策源地也便于研发开展。”而榆林飞地模式,给了中阳能“破局之策”。 2023年,榆林市科技局在沣东新城设立了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与秦创原发展公司共同探索“飞地孵化”模式。一方面借助区位优势,广泛吸引西安优质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为榆林提供创新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导入秦创原发展公司一站式科创服务体系,也能为榆林科创企业带来更为优质的全方位科创服务。 ▲ 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 通过“飞地孵化”模式,中阳能形成了“西安研发+榆林生产”的运行架构,在沣东的建立了30余人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在公司占比达到50%以上,榆林飞地也为研发中心提供了免费的办公空间,让企业能够将经费更多的投入研发之中。此外,秦创原发展公司还针对企业面临的资金、市场和后续发展等问题,依托自身资源链接能力,邀请专业机构组织“一对一私董会”,帮助企业对接融资、规划后续发展路径。 在秦创原提供的系统化孵化服务之外,榆林各级政府对科创的支持也为中阳能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张修明表示“现在榆林的创业氛围非常好,不论是政策上倾斜还是真金白银的补贴,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今年我们刚拿到了定边县150万元的招商引资优秀项目补贴,从榆林市到定边县的各级政府也在很多场合点名支持企业发展,帮我们对接资源,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在秦创原和榆林市的双重助力下,成立仅一年的中阳能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中阳能定边5GWh新型储能制造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公司也与多家石油企业进行了试点试验,张修明希望能够顺利推进融资帮助企业尽快铺开市场。他也为公司定下了三年发展目标。“2025 年我们的计划实现营收5000万,在2026年计划做到2到3个亿。到 2027 年争取突破 5 个亿。” 当被问及对公司发展是否满意时,这位“实战派”腼腆一笑,答道:“希望还能再快点”。这场属于中阳能的创业“加速跑”才刚刚开始。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