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 网址:http://www.bfcy.net.cn/ 联络人:http://www.bfcy.net.cn/ 电话:029-87111503
组织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邮编:712100
传真:87082847
主要研究团体介绍:959年我所组织编印了《陕西蚕桑通讯》,向省内重点蚕区发放。1967年“文革”中编印了《沧桑》油印本10期,《巴山柞蚕》数期,在“文革”中停刊。1974年新编了《蚕桑简报》油印本,后改为铅印本。1976-1979年《蚕桑通讯》共出刊51期。 1979年创办《陕西蚕业》,由省蚕研究所、省蚕学会、省园艺蚕桑站合办,1983年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提刊。1993年公开发行,1995年更名为《北方蚕业》,刊号CN61—1297/S。1999年起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北方九省区(陕、新、宁、晋、豫、冀、辽、吉、黑)13个蚕业科技、学会、管理等单位联办,系我国北方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
拥有的资格:桑蚕质量检测
主要研究方向:桑蚕
研究领域:桑蚕

  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又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郊,占地面积132.66亩,下辖的蚕种场位于周至县城北,占地839亩。全所拥有品种桑园10亩,试验桑园70亩,生产桑园380亩,建有综合试验楼、家蚕育种楼、家蚕繁育楼7栋,共7900平方米。截至2006年底,在职职工8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6人。

 

  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原隶属于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其前身是西北农学院蚕桑研究室。1958年9月10日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省蚕桑研究所。1995年9月10日更名为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1999年9月,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等七个教学与科研院所合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随之并入大学,划归畜牧兽医学院即现动物科技学院管理。

 

  建所近五十年以来,主要针对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开展蚕桑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家蚕遗传育种、桑树育种及栽培、家蚕生理病理及蚕用新药剂研制、蚕桑实用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研制、蚕桑综合利用以及蚕桑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获得科技成果81项,为陕西蚕桑生产的发展和北方蚕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几代工作者奋发图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奉献了无愧的人生。

 

  研究方向:

 

  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主要针对北方气候特点,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开展蚕桑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家蚕遗传育种、桑树育种及栽培、家蚕生理病理及蚕用新药剂研制、蚕桑实用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研制、蚕桑综合利用以及蚕桑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

 

  发展成果:

 

  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四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蚕桑丝绸研究所,已趋于成熟。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从1978年省科学大会以来,至2006年,我所独立完成获奖成果45项,其中省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协作完成获奖成果20项,其中省部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两项。独立完成的45项成果中有43项在生产中得到应用,95.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所以来撰写科技论文404篇,其中学报级论文62篇;编著29部,其中独立编著10部。

 

  1、桑树方面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中期,我所先后两次利用秋冬季节分路奔赴陕南秦巴山区,跋涉陕北沟壑沙丘,深入关中广大农村搜集地方品种资源,选拔出了秦巴山区的藤桑、胡桑、板桑、西乡二号等品种,关中的周至一号、二号、扶风一号等品种,陕北的甜桑、吴堡桑、大花桑等品种,并通过鉴定,在藤桑的优良单株中选拔出707,秦巴桑,流水一号,在陕北选育出叶果兼用桑761等优良品种。在所内建立了300多个国内外良种品种资源观察园。张成和同志主持选拔的707品种在省内示范推广了3000多万株,并被新疆,甘肃,山西省和意大利引进栽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韩明斋等同志的努力下,在多倍体杂交,性配子染色体加倍及人工混倍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创了混倍体无性分离,培育无性系同源三倍体桑品种的新途径,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301、304、305、306等一批无性系同源三倍体。陕桑305的选育获200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果用桑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方面,苏超等在老一辈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果用桑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鉴定,确立了诱变、杂交和选择相结合的果桑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红果1号(761)、红果2号、红果3号、红果4号、白玉王等果桑系列品种。

 

  2、家蚕育种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

 

  1961年成立家蚕育种课题组,由承经宇同志主持。 70年代初育成了陕蚕一号,长细丝品种陕1×春4,特大高产型品种571×萨尼斯24,105×萨尼斯24,571×南4等品种,在农村饲养都得到了高产。1979年马吉星育成了夏秋用品种7401×育26,并在生产中推广。1981年育成了春用多丝量品种陕蚕二号,1986年育成春用品种陕蚕三号,1987年育成夏秋用品种秋试2号,1989年育成春用品种陕蚕四号,1991年育成了夏秋用品种秦芳×渭阳,1997年育成了春秋兼用品种陕蚕5号,均经审定合格,形成了陕蚕系列品种,在我国北方蚕区陕、甘、宁、新、晋,豫大面积推广,并销往意大利试养成功。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基础品种的研究。应用连续定向培育和定向选育技术,1981年育成了“123高”其茧层率达到30%,1990年又育成124,129茧层率达30%。在研究这些品种的实践中,承经宇创新了“天平摆动模式”选育方法,打破性状间负相关,达到双方性状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罗玉功应用荧光选茧技术和连续定向选育方法,1995年育成了出丝率22.4%的高出丝率基础品种125,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韩明斋在宝鸡基点研究推广了全龄少回育、 简易蚕台条桑育和熟蚕自动上簇等省力化养蚕技术, 1997年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吴远举在户县基点研究了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解决了大面积成片桑园养蚕蚕室紧缺的矛盾,李忠平试验成功正丁醇登簇剂解决了上簇劳力紧张的矛盾,197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夏明伦等在安康基点提出了以攻总产为目标的“高效简易养蚕技术”在安康示范推广,198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家蚕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家蚕病虫害防治研究从药物添食开始,以后发展为消毒防病药剂的研制。1964-1974年,韩明斋、曾爱国等在农村基点先后解决了安康、宝鸡等地多年来危害严重的脓病和白僵病的防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陕西僵病严重,夏耀同志研制了402稻糠防僵剂,推广后至今仍在应用,后又研制了特效防僵药多霉净。1998年王进、肖乃康等同志与204所合作研制成功广谱高效消毒剂强氯安,从1997年开始在陕西推广应用,199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蓖麻蚕、柞蚕方面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姚沃所长从上海生物实验研究所朱冼教授处引进蓖麻蚕种来陕西示范推广,“文革”期间终止。我所及陕西的柞蚕研究主要在1978年以前。1959年由夏耀主持在周至县的秦岭北麓原始台柞蚕放养高产试验,获得了斤卵300斤茧的高产。1962年我所接收了周至县农业局所辖的团标柞蚕实验场作为基地,开展了柞蚕留种保种、放养技术等项目研究。“文革”后柞蚕科研转辗在西乡县柞蚕原种场和城固县张家湾村开展。夏耀同志主持了柞蚕丰产技术研究、饰腹寄生蝇的防治研究,快中子照射柞蚕卵提高产茧量试验;罗玉功同志主持了柞蚕遗传育种,柞蚕二化一放,柞蚕一代杂交种、柞蚕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等项研究。罗玉功同志主持系统分离选育的柞蚕新品种7108,7182,在汉中地区农村推广应用,并编入《中国柞蚕品种志》(P112-113)。

 

  学术交流:

 

  1984年日本学者西扈秋雄来所里讲学,1986年日本蚕学会理事长吉武成美博士和向山文雄分别来所里讲学。1990到1995年我所先后接待了美国、意大利、前苏联、乌克兰四次来所考察和洽谈合作项目的国际客人。1994年和1998年联合国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与联合国考察官员来所考察和洽谈合作项目。

 

  1982年副所长承经宇和薛振声同志赴日本考察,1991年以农科院院长吕金殿为团长,承经宇、罗玉功、韩明斋应邀赴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考察,参加了国际蚕业学术会议,双方互换了蚕、桑品种,洽谈了合作研究项目;吕金殿、承经宇、罗玉功、韩明斋被聘为客座教授。

 

  1993年我所派遣张烈同志赴乌克兰蚕桑丝绸研究所考察与合作研究。1998年受国家科技部委派,由农科院纪检书记杨景昆为团长,钱永华、宋新华、苏超为成员又前往乌克兰考察并洽谈合作项目。

 

  1989年由我所牵头,组成北方蚕区八省九所,现扩大为十一省十四个单位加盟的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先后由承经宇、罗玉功负责组织学术活动,从1998年开始由钱永华任协作区秘书长,下设蚕、桑、蚕病专业小组,每年轮换任主任单位组织学术活动。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已成为全国同行业公认的组织健全、有章程、工作扎实、成效卓著的协作组织。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