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两个通道” 成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

来源:网易财经     发布时间:2017-05-17     浏览次数:
千百年来,成都人一直不缺乏创新基因。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千百年来,成都人一直不缺乏创新基因。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1200多年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在成都,并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而在现代,成都继续在科技创新方面保持着全国引领。如2016年,国家在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中,首次明确了成都将增强西部重要的科技中心功能。成都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这一布局下,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将成为成都延续创新基因的关键,并将告诉外界:创新创业,成都都成。

8月30日,成都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者不仅将在成都建立西部最大的研发基地,更是带来6位院士长期入驻“成都科学城”。

这是继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天府数智谷”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落户之后,成都科学城在“招才引智”上的又一重大成果。

在外界看来,随着越来越多具备世界级研发水准的机构、专业人才聚集成都科学城,这里将成为成都在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一块最佳“试验田”。

西部最具创新实力之地

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地理中心天府广场正南方向25公里处,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环绕4500亩兴隆湖,目前,正在集中打造25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起步区。

从规划上观察,成都将天府新区最好的区域,划给了成都科学城——这里紧邻成都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南片区,位于天府新区六大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中心位置,既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也有利于实现与中心城区、其他功能区的无缝对接、功能互补、借力发展,尤其可充分利用成都市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以及辐射中西部的广大市场资源。

而在科技资源的聚集程度上观察,成都科学城将逐步成为西部最具有创新实力的区域。以8月30日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签约内容为例,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徐惠彬、刘大响、王华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江雷在内的6名院士,将长期入驻成都科学城,并组建研发团队,不仅使得在成都地区的两院院士从2015年底的34人提高到40人,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成都在包括航空航天、3D打印、轨道交通等方面研发实力的进步。

提升R&D水平

成都科学城在“招才引智”上的一路疾驰,和这个城市的创新创业雄心有关。

成都的“十三五”规划提到:将在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其中主要指标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

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R&D数据,因为在国际上通常将R&D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创新指数,简单而言,R&D数据越高,说明该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

以2015年的数据观察,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而中国在2015年的数据是2.10%。

而就国内各副省级城市、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的R&D数据观察,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目前居于领先地位,而成都2015年2%的数据并不靠前。

但是在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西部科技中心后,成都提出2020年在该数据上达到4%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成都将超出同期“国家线”1.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未来4年在R&D上提高2个百分点,等同于在科技研发投入上再造一个新成都。

但问题的关键是,还有不到5年的时候,成都的R&D如何从2.0%提高到4%?

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从成都市目前公布实施路径看,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将是成都否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进一步讲,成都将打通“两个通道”。一是要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解决创新资源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问题。重点要搞活创新需求端和供给端,扩大企业和市场的创新积极性以及对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动力。

在此方面,成都科学城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体系。如8月30日落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是计划在成都科学城打造其在西部最大的产学研项目。

二是要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重点是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平衡维护国家安全和释放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军工技术解密转化、军工市场准入、军地人才技术交流等方面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在此方面,成都已经引入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落户成都科学城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按照规划,成都科学城的军民融合组团将按照“产城一体、统筹规划、集中开发、分布实施”的原则,重点发展军工电子、卫星应用、航空产业、机电装备、信息安全等产业。

目前,成都科学城已经聚集科技创新企业200多家。成都天府新区科宣局副局长易丹表示,2016年是成都科学城争取布局建设成都国家科学中心南部核心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全面创新改革成都核心引领区的关键一年,成都科学城正加快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来成都创业,准没错

陈永林最近一直在托朋友打听成都菁蓉小镇的消息。他和他的团队在当下需要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是继续近乎无望地坚守北京,还是南下成都寻找新的机会。

陈永林所在的行业是游戏角色形象设计,他的团队在北京长期租住了一个地下室里,“我相信内容创业会有春天。”他曾经这么想。

今年5月,他偶然听说了成都为创业者打造了一个栖身之所——利用闲置宿舍而改建来的创业者聚集地“菁蓉小镇”。

陈永林和他的团队被那里的环境所吸引,同时,更为成都市出台的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而动心,“也许很快我们就要在成都见了。”他说。

事实上,成都也在找寻陈永林这样的人,前者在最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招聘计划,目的就是想告诉创业者们:来成都,准没错。

在成都的创业者看来,陈永林根本不需要犹豫。因为在他们之前,成都新世纪(2000年)以来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已经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证明了,成都的创业基因依然强大。

曾任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磁共振物理学博士邹学明,带领了一个由20余名海归专家组成的创业团队在创办了“奥泰医疗”,并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大孔径超导核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目前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谈及他放弃在外国的优厚生活条件,回国创业的原因,他说,“相较国内很多城市,仅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这一项,就已非常具有竞争力。更何况成都高新区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对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非常到位。”

比起邹学明,另一位从美国海归的博士王暾,他的成功更加能够体现出成都对于创业者的包容度。

王暾从美国回到成都,希望研发一套地震预警软件,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通知大家避难。

但地震预警软件怎么做、多久能够做出来、效果如何,王暾没有底。在这个时候,成都市高新区主动找到王暾,告诉他将为其团队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并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而现在王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软件,已经是同类软件中全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产品之一了。

而在成都高新区以及天府软件园,白手起家做到名满天下的创业者不胜枚举。而在2015年初,菁蓉汇的推出,更是带给了草根创业者实现梦想的最好机会。

成都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2月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以来,截至今年6月,成都市已成功举办22场“菁蓉汇”主体活动,有近500家(次)创投机构、1200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共40万人(次)以多种方式参与。“菁蓉汇”已成为成都响应中央、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知名平台。截至2016年6月,参与“菁蓉汇”主体活动的131个路演项目中,已有53个项目共获得6.9亿元实际融资,项目融资成功率达40.5%,“菁蓉汇”成功地将“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想法的脑袋”结合起来。

成都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伴随着成都市“双创”活动的不断深入,“菁蓉汇”已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新名片,与之相关的“蓉漂”、高校知识经济圈等成都“双创”特色词汇也风行开来。

同时,成都创新性的市场主体也开始爆发式增长。2015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相当于每天产生600多户;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58亿元;专利申请量77538件,同比增长近2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791件,同比增长35%,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3位。今年1-8月,成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新增科技型企业9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5470亿元。

求贤若渴

事实上,成都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和这座城市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作为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去年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但也面临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指出,成都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创新驱动,被放置于首位,并被明确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

成都要创新,人才始终是关键。对于高层次人才,成都拿出了“十足”诚意。

如对国际顶尖人才中荣获诺贝尔奖等世界知名奖项来蓉创新创业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对顶尖团队中属于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明确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资金由1.2亿元提高到2亿元。实施分类分层资助,给予引进人才三个层级的资金资助,特别设立引才“伯乐奖”。

可以说这是成都历年来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政策,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彭崇实说,“新政对来蓉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达到中西部领先水平,甚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除了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成都也深知“广聚贤士”的重要性,因此实施了人才投入“倍增”计划。持续加大人才投入,成都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1.2亿元增至2亿元,同步带动区(市)县由6.3亿元增至18亿元,全市总量达20亿元。同时,建立规模不少于100亿元的金融扶持基金,形成“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对企业上市、融资等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或补贴。

同时结果显示,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达到389万,其中“两院”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省“千人计划”专家502人,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这些人才正为成都的创新基因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为了觅得好人才,成都市各级政府还多次组织企业走出去招聘。如从今年起,天府软件园的“海外行”计划将从北美、欧洲、亚洲招募一大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助力成都高新区IT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海外招募活动加强各地海外人才工作站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成都高新区与世界前沿科技产业、与全球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和对话,助推成都高新区海外招才引智。

“长久以来,成都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被冠以 少不入川 来告诫青少年不要贪图游乐。”陈永林说,“而我却看到了一座富有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的活力城市。”

编辑:刘阿娟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