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未央区按照市委“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部署要求,以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牵引,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增势赋能,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深化企业服务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包抓走访提质效。深化领导干部包抓企业制度,落实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遍访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49家,28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完成营收1.9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开门红”。高企培育强基础。完成核查高企申报异常企业43家,组织27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火炬统计填报,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夯实基础。
二是提速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建设,完善产业链生态。顶层设计谋布局。完善聚集区推进机制,推动成立聚集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未央区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即将印发实施;草滩八路东西两侧机器人聚集区立体标识完成安装。项目建设显成效。粤浦未央国际科创中心项目完成手续办理,4栋建筑完成基础施工;仙同智谷完成2栋建筑物主体建设;园区1937亩集体土地全部完成征收,尚耘路达到通车条件。链式发展筑生态。征集机器人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4个,对接机器人企业50余家,储备机器人项目1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5个以上,西北首个“老年人智能康护设备展销中心”落地在即,“领军企业+研发平台+应用场景”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三是深化校地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科研攻关。校地合作拓路径。与西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办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共育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共创西北机器人研发中心。“秦创原·西安未央四链融合示范基地”揭牌,与西安工业大学共建“未央—西安工业大学技术研究院”“四链融合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未央—西安工业大学”科创走廊。与长安大学联合承办2025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促进区域科技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赋能促转化。联合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举办新能源、新材料专场路演,发布“油气田压裂液”“陶瓷基热防护材料”等6项前沿成果;举办人工智能专场路演,搭建初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平台,达成多个初步合作意向;完成聚集区启动仪式及路演活动筹备工作,联合省创投协会完善5个机器人项目商业计划。
四是搭建多元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孵化与产业融合。科研载体强支撑。在秦创原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挂牌成立“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启动运行西安理工大学人机共融智能机器人陕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及西安工业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西安航通测控等孵化企业落户基地,共建大空间高精度激光测量定位技术研究平台。平台展陈助融合。在基地一层核心区域移动大厅,重点打造了“机器人产业科技成果展厅”,集中呈现6家领军企业及创新团队的17件尖端展品,通过“展品陈列+动态路演+生态对接”三位一体模式,加速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实体化平台支撑。空间腾挪增动能。腾挪基地闲置空间承接第二批科创项目,向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征集新一批转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即研即用”。
下一步,未央区将以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焦区建设为牵引,全力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组织者和紧密合伙人,持续打通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互动和科技产业金融融合的堵点卡点,推动形成“四链”深度融合的良好创新生态,加速构建更具支撑力的创新体系和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把武德路创新街区打造成高能级孵化载体,实现研发深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的全链条加速。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