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一场科技赛事“燃”爆灞河河畔。
日前,由工信部火炬中心主办、陕西省工信厅和西安市科技局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西安)启动仪式暨未来制造专场赛在西安成功举行。
大赛吸引了来自全西安市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企业、高校和服务机构代表共300余人参与,赛事直播观看人数超8.6万人次。
作为“科创西安”品牌活动中的金字招牌之一,中国创新挑战赛八年来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784项,实现620项技术创新需求与1242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对接,现场签订意向合作协议441项,合同金额5.72亿元,效果显著、成绩斐然。
一场科技赛事,为何释放出如此强劲的吸引力?究其根源,是赛事背后的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实力“宠企”探寻技术解决思路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引领,加速科技成果从研发阶段向实际应用转化,是打破创新壁垒、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紧密融合的关键举措。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正是西安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最响亮的舞台。
本届大赛,通过赛马竞技、揭榜比拼,破解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定制化开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有组织科研活动,围绕未来制造领域发布55个技术需求,签订意向合作协议39项,合同金额达9400多万元,其中,5个上赛项目签约金额1400余万元。
此外,大赛首次提出要为500家企业提供对接服务并写进考核指标,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团队、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探寻“技术解决思路”。
赛事之外,西安探索和实践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今年7月,西安更是集中出台《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让企业真正成为组织科研、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规模贡献的主体,让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三端”发力释放大赛平台效应
一场科技赛事,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较量,更是促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今年,大赛重塑赛事组织体系和服务功能,首次将赛事组织功能向常态化模式推广。
为加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赛事从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个关键维度出发,精准施策,旨在充分激发科技潜能,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在需求端,赛事精准把脉企业的核心创新需求与技术瓶颈,建立起全面、细致的企业技术需求库。这一举措不仅为科技成果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促进了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引导科技成果沿着市场需求导向的商业化路径稳步前行。
在供给端,赛事聚焦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深入挖掘并培育高质量的科技成果。通过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与转化效率。这不仅丰富了科技成果的储备库,更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在服务端,赛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采用“建榜揭榜”模式,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此外,多元化、多渠道的精准对接方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主动“揭榜”,形成了从需求出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转化新模式。
赛事+金融 量身打造专业化服务
科技金融,作为连接科技与金融的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项旨在挖掘并培育科技创新潜力、推动产业升级的科技赛事,本届大赛在金融服务方面更是迈出了创新性的步伐。大赛首次与银行金融机构深度捆绑为需求企业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通过“赛事+金融”模式,为参赛的需求企业量身打造了专业化的融资服务方案。
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更为其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效助力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与市场的快速响应。
显然,这种深度“捆绑”的合作模式,不仅彰显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也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注入了金融活力。
人才+成果 繁荣创新生态
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西安)启动仪式暨未来制造专场赛,秉承了科技成果与人才并重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推动创新生态的繁荣发展。
大赛期间,西安市行业企业依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校院所等技术创新优势,为需求企业提供了10个以上的解决方案,旨在助力需求企业拓宽国际视野,精准对接全球智力资源。同时,这些企业与多所顶尖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实际挑战,不仅极大地开阔了企业的战略视角,还为企业引入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管理理念。
此外,大赛特别从中国大学学会中精心选拔了10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该团队将肩负起项目评审认定、平台建设评估及检验检测实践等关键职责,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确保每一项创新精准落地,发挥最大价值。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