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caiji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2011年3月29日,科技部主持召开了依托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建设的“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从建设“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起步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将近三十年,凝聚了重庆交科院几代科技创新人员的理想和追求。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冲刺重庆交科院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一心想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科技部领导的关怀与帮助。
2011年3月29日,科技部主持召开了依托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建设的“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经评议,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圆满地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全面实现了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由此,全国首个以桥梁工程为其研究对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正式建设完成。
从建设“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起步
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将近三十年,凝聚了重庆交科院几代科技创新人员的理想和追求。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交科院(时为“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提议着手建设一个能够显著提高我国桥梁抗震技术水平的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经过长达10年余的建设方案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1997年,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交通部的审批,并于当年立项,正式开始了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的建设。
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的建设,适逢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重庆交科院于2000年正式整建制转制进入中央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招商局集团,成为一个科技企业。但是,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未因企业化转制工作的开展,而有所停顿。相反,恰恰由于转制,重庆交科院更加看重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进而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既通过外部资金争取,更仰赖自有资金投入,于2004年基本完成了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工作。
在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科技人员自主研制并建成了第一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轨道移动式大型地震模拟试验台阵系统。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台阵组合工作模式及台子轨道移动方式均属世界首创。美、法、日等国专家学者,多次慕名而来,十分青睐这套台阵系统及配套的软件系统。法国专家甚至还希望将系统的有关技术引入法国,开展与结构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台阵系统及配套软件系统研制成功为标志,“桥梁结构动力实验室”迅速蹿升为一个蜚声世界桥梁工程界的重要实验研发基地。
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冲刺
重庆交科院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一心想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这个想法不错,可惜路子还很不畅通。当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只建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庆交科院已经由事业单位转制成为科技企业。企业里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无先例。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由此,科技部启动了在企业中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尝试。重庆交科院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申报工作。2008年4月,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依托重庆交科院建设“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此,实验室成为国家首批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成为其中唯一的一个服务交通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的建设大幕已然拉开,新的建设目标任重道远。批准建设只是个开头,三年后的验收将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为此,在建设期间,重庆交科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验室也在队伍建设、设施完善、机制健全等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
截至2011年3月,在三年建设期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主持编制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等行业标准;获得了授权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40余篇。
如今,一个总投资已近8000万元,科研用房建筑面积为4734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为6610.17万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卓然屹立于祖国西部腹地山城重庆,其技术领先、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人才优秀的美名业已蜚声海内外。
服务社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桥梁是交通建设中的枢纽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为桥梁安全性、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由实验室技术支撑建设的各类桥梁遍布祖国各地,从福建厦漳跨江大桥到江苏苏通长江大桥,从重庆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到朝天门长江大桥,从湖南矮寨大桥到辽宁辽河大桥,处处都留下了实验室不可磨灭的功绩。2009年,由实验室承担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科研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由实验室承担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成果荣膺了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还积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应有的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实验室承担了575公里灾区公路桥梁的应急检测评估工作,并向政府部门提供了《震后桥梁调查、检测和评价手册》等资料。震后,实验室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及时主持编写完成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并于2008年8月获批颁布实施,为抗震救灾及我国的桥梁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科技部领导的关怀与帮助。全国政协副主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原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等领导多次莅临实验室调研考察,指导工作。正是由于这些关心和帮助,实验室才能克服困难,顺利推进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实验室建设验收通过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实验室的全体科技、工程、管理人员必将以更为饱满的热忱和斗志,把一项项创新成果幻化为一座座力与美有机统一的江海巨龙。(吴永清 刘海明 本报记者 吴晋娜)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