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 需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
在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由于国内机器人研发工作起步较晚,现在还有众多核心技术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工业成品与国际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产业未来发展亟待提高&ld
  在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由于国内机器人研发工作起步较晚,现在还有众多核心技术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工业成品与国际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产业未来发展亟待提高“质”标准。
  
  全球生产高度自动化早已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中国在内各主要国家,对各类自动化设备需求不断上涨,其中就包括大多数生产情况下的直接执行者,机器人。
  
  统计数据表明,2005-2012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而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则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且在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机器人总销量的70%集中在日、中、美、韩、德五个国家,其中中国独占15%。相比日本、韩国约300台/万名工人的机器人保有密度,中国该指标仅为21台/万名工人,这个数字甚至远未达到55台/万名工人的国际平均水平。
  
  权威机器人专家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持续攀升、安全生产意识增强、生活质量提高等因素使得国内企业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其次是工业转型升级、客户定制、成本效率方面的需要,使得智能化、自动化需求释放;第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工业机器人在军事、精细外科、危险作业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而在这些领域,并非一般人力所能覆盖,机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机器人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国内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安装量的14.6%。预计到201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6.9%。假设未来5年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00台/万人的水平,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将达30%。
  
  行业分析师李晓光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机床行业规模表明我国制造业对自动化加工装备的需求空间巨大;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处于极低水平,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将带动机器人需求量的提升。通过对比美、德、日、韩等国的情况,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万台,而目前装配量不到10万台,发展空间巨大。
  
  不过,由于国内机器人研发工作起步较晚,现在还有众多核心技术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工业成品与国际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是民族机器人企业正需要抓住这一市场需求机遇,使产业发生质的改变。那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
  
  目前,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及减速机。目前国内已经可以自主研发控制器和电机,然而决定机器人精准度和噪音的减速机仍是亟待攻克的难点。
  
  减速机占一个机器人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国内的科研人员攻克了高端减速机技术,减速机的价格就可以降低70%~80%,我国机器人的自主研发率将达到90%。同时,在机器人控制装置研制方面,我国已经开发出双处理器、多处理器和分层控制装置,不少装置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在工业机器人种类研制方面,我国已经能够设计和生产点焊、弧焊、喷漆、装配等各类机器人,不少机器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国产自动导引小车市场开拓最为成功,不仅牢牢占据国内市场,而且批量出口海外。
  
  未来智能化、仿生化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高阶段,随着材料(行情专区)、控制等技术不断发展,实验室产品越来越多的产品化,逐步应用于各个场合。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多传感器、分布式控制的精密型工业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多,逐步渗透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并且由制造实施型向服务型转化。

(来源:工控网(百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

Top Copyright © 2010 科技大市场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3002712号
版权所有: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